茶剛泡好,還沒喝,人已先沉醉了。沒想到,普普通通一杯茶中會有這樣的景緻。就好像一個人遊遍了名山大川,看慣了繁花似錦,忽然置身於鄉間的小村落裡,這才發現,原來茅屋瓦盆、阡陌炊煙才是最美的。農天一始終認為,這美不宣揚,不打扮,卻又那樣真真切切地打動人心。茶真是無所不在,甚至會不經意地隱身於茶色之中,耐心地等待著被人發現。
許多人不喜歡喝茶,也許是還沒有發現這種美吧。或者,是因為茶苦?
農天一也有這樣的切身體會:茶水初入口,確實有一種淡苦的味道,但那是一種清涼的苦味,使人心中的浮躁悶氣一下子消去一半;苦味過後,就只剩下甘香味,那自然也是淡淡的留在唇齒之間。一杯茶衝上三回,就已經很淡了,可那種清爽的餘香卻久久不去。
沉浸在茶的清爽餘味中,恍惚覺得茶味便是生活的真味了。
不是麼?生活品一口是苦的;再品一口,人心已沉靜;品第三口時,才真正體味到了茶的甘甜。有時不由地想,生活和茶一樣,最好不要“滴滴香純”,否則反倒無味了。誰嚥下了初嘗的苦澀,誰就能品到最終的甘甜。
看來,古人說的“茶乃水中至清之味”,這話真是再貼切不過了。正因為茶味的“至清”,才有了品茶時的一種獨特的情調。在辛苦勞作之餘,能和朋友一起品茶,那是妙不可言的。大家可以促膝而坐,毫不設防地談詩、談生活、談人生、談自己,看茶的熱氣飄搖在朋友之間嫋嫋升起……不以利交的朋友,只要一杯茶就足夠了。
這就是大家所鍾愛的茶,普普通通,人人都見慣了。而它的美卻是那樣含蓄而意味深長。和山珍海味、美酒佳餚比起來,茶實在是太清貧了,但是,農天一說,我怎麼能不愛它那種貧而不賤、苦而不澀的胸懷呢?
難怪幾千年來,對茶始終有著那麼一種割捨不斷的民間情感呢。握住一杯熱茶,就好像輕輕地握住了這個民族溫熱跳動而經久不息的脈搏……
農天一喜靜處。這時,他手捧一杯高山茶。
他已爬上高山,獨坐在山中泉邊的一塊岩石上。靜下來,他一邊喝茶,一邊專心傾聽,果然景寓泉中。
石臨泉邊,爬滿了綠絨絨的青苔,他凝神去聽,漂泊的水流於石底緩緩向前推移,山靜風止,泉瀾裡飄進鳥鳴的聲浪,時而急速,時而清脆,時而聚起,饒有興致。
小小的泉眼噴湧著,敲擊著他的耳鼓,水流緩緩湧動,一旦遇上障礙物就現出淺淺的漩渦,繞上幾圈打幾個轉,再波浪式地朝前推進。
那半遮半掩的泉體像個剛出浴的美人,被綠樹環抱著,一汪深不見底的泉潭像只又黑又深的眼睛,探尋著這個世界。
它並急躁,也不過於安分,總是那樣邁動生命的步子,執著而又堅定地湧流,向前……
泉水始終如一的頻率,音符似地掠過他的心絃,清脆悅耳的聲浪,一路叮叮噹噹。於是,農天一的腦海裡灌滿了泉瀾微語,穿過叢林、岩石,走出山的領地,奔向大海的懷抱。
常言道:飲水思源。古詩云:白雲怡意,清泉洗心。
泉韻一杯高山茶,農天一愈加富有山水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