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異葉黃鵪菜> 第一百一十一章 憑弔南襄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一章 憑弔南襄城 (2 / 2)

在南襄城隨處可見古磚,每塊重達十幾斤。史載,這裡在南北朝之後就不是什麼重要關隘,這些古磚顯然是為修建古城牆所用,否則沒有必要使用如此笨重的古磚。在當地民間至今還流傳著72條花街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條“紅旗街”,從墓陵崗直抵紅旗坎。

祝融是楚人先祖,是管火的,火是紅色的標誌,紅旗正是火的象徵,為楚人所敬仰。為此,我們專門踏勘了墓陵崗背後的大片土地:三面環山,周圍丘崗眾多,山勢平緩,且多在百米左右,面積寬大,平展展的一方樂土,盡顯當年花街繁華、火神聖蹟了。

回望歷史,楚,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山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來的,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周武王伐紂的戰爭。楚國自居楚地丹陽,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透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農天一認為,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唯獨不見楚伐臨沮。假定臨沮在遠古就是一個候國,南襄城之地即為古臨沮候國所在區域,為楚“居國南鄉”,這樣就容易理解楚為什麼沒有伐臨沮候國了。

農天一有了一個大膽設想,就此是否可以推斷,臨沮候國就是楚國發祥地。

在荊山,遠古民間傳說俯拾皆是:中華人文先祖軒轅黃帝曾在荊山鑄九鼎、修寨、祭祀,黃帝的夫人、養蠶技術的發明者嫘祖曾在荊山植桑養蠶,荊山地區流傳著大禹鑄鏞鐘的傳說,以及卞和得玉獻玉故事廣為當地人稱頌。

不僅如此,南襄城還與茶有關。相傳,南頤縣南襄城有位叫潘明的人,曾經在南襄城東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東軒”。那年的春天,潘明與諸友會文於“東軒”。

有一天,他發現在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便將其移植於東軒的茶圃,朝夕管護,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烏潤肥壯。

經過精心製作,茶葉泡飲後,香馥味醇。隨後,潘明奉召入京,遇見禮部侍郎,將此茶贈予他,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送內廷,皇上飲後大加讚譽,垂問南襄城茶史,因此茶黃潤飄逸,輕似鵝毛,味香形美,猶如“天鵝”一般,便賜名“天鵝黃”。

後來,經茶農精心培育,每一葉“天鵝黃”在陽光下泛著綠光,爭陽而上,這是“天鵝黃”在與茶農們的情感交流。

“天鵝黃”正是卞和荊山採玉的發生地。村民告訴農天一,往下一華里就是“和氏橋”。

農天一立即前往,果然有一座古橋掩映在荊棘叢中,橋上青磚築成拱形狀,橋下唯見清水緩緩流過。“和氏橋”,顧名思義,立橋是為了紀念楚國卞和得玉獻玉之事。

在南襄城南面有座巴王殿,離南襄城遺址只有4里路程,這應是古人的宗教祭祀場所;城北有白虎頭古地名,“虎”為巴人圖騰標誌。農天一透過歷史資訊,認定這些古代遺存,均據南襄城方圓十里左右,帶有明顯的古城先民活動胎記。

楚國在很長一段時期臣服於周,《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闢在荊山”,即今南頤縣的南襄城一帶。楚周邊小國:羅國、廬戎國、蔡國,以及權國、聃國、夔國等,均為楚國所滅。這些小國均在以南襄城為中心方圓百公里左右。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