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農天一沿沮河而上。只見丹霞流碧,山如盆景,水灣阡陌,一派古樸田園風貌。進入山中水碧間,澄明而清幽。
正是秋雨後的一場微晴。天地開合,山水間鋪上一層層薄霧。南襄城如一顆失而復得的璀璨明珠,鑲嵌在沮河南岸。它就是楚國早期文化的發源地。據說,南襄城遺址時代為戰國至漢代時期,可謂久遠。
農天一虔誠地走進遺址,只見殘存的北城牆和東城牆夯築而成,城內散落大量瓦塊及陶片,陶質以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鬲、豆、盂、罐、紡輪等。城南有一古陶井,城北有金壩嶺墓群,城南有墓嶺崗墓群,附近的村民勞作時,無意間會有灰陶器、青銅劍、銅箭等文物冒出來。其城早毀,名存至今。
人們不禁要問:南襄城是一座什麼樣的古城?它始於何時,因何而立,又為何而廢?
帶著這些疑問,農天一查閱史料,原來沮漳河流域是周天子的分封采邑之地。沮漳河流域的權國、羅國、楚國等均為周天子的諸侯國。
《墨子•非攻下》記“昔者楚熊麗始討(封)此雎山”,即楚國最初分封之地在沮河的中上游一帶。“雎山”即為丹霞山。而南襄城的地理位置正是處於沮河中游,並且坐擁丹霞山,這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的巧合。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楚國先民就開始在沮河沿岸的荊山深處開疆擴土。
《左傳》哀公六年記楚昭王所說:“江漢睢(沮)漳,楚之望也。”就反映出當時沮、漳二水在楚國的重要地位。南襄城就是處在這個中心點上的一枚重要棋子。東南西北皆在其勢力範圍之內,相距均不遠,可進可退,其地理位置顯赫。古代陸路難行,可經沮河水路上下,十分方便,從而彌補陸路不足,無形之中也阻擋了敵方前來攻城略地。
秋風中,農天一立於古遺蹟之上,發出一陣感嘆,足見古城建設者選址的良苦用心:城址區位盡得石城可居,沮江可憑,壕溝可阻,更得荊山之險,沮水衝擊而成的大小良田為取食之需。古城四周,山不高,多在百米左右,且水系自然發達,有北河、南河護佑。他發現南襄城為土築城垣。城垣內地,東西長,南北窄,呈長方形,面積27萬平方米,地處沮河西岸野牛溪溝口。在那個久遠年代,可以想見其宏大氣勢。
城南的古陶井、石磨落於城中,城牆高聳,置於高處便於瞭望觀察,有防禦性作用;壕溝、山川、河流阻擋,禦敵於外;城北金壩嶺墓群和城南墓群於城外,古城內外佈局巧妙,井然有序。
一座古城,斷斷續續出土如此眾多的青銅劍等兵器,這足以說明南襄城是具有軍事意義的古城。如果不是重鎮,抑或候國所在地,是很難想象達到如此規模的。“有窯址者,旁必有水”,水源就在沮河。這一帶有許多古井、陶器等,這既可方便取水於古沮河河道,又便於進行生產、生活之用,說明城內外人數眾多。這一地區應為窯址作坊區。
戰國時期青銅劍、銅箭與青銅鏡,說明冶煉技術極高,既有冷兵器短擊之劍,也有射擊之箭。青銅鏡為生活用品,普通人在那個年代應該是不會擁有的,必定為貴族人士所有。
陶器、陶井,瓦塊、陶片、紡輪等,表明燒製技術、農耕文明以及手工藝已達一定水平。古城顯然是一個先民聚落生活及功能相對完善的聚集區。
農天一看了看殘存的北城牆和東城牆,多為土築城垣,瀕臨沮河西岸,且有壕溝、護城河與天然山谷庇護,可謂固若金湯。
戰時可禦敵,閒時休養生息,於荊山深處悄悄發展,壯大基業。其城垣所處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水路陸路皆暢,前後呼應。
而古墓群下葬處貴族集中,墓群具有一定規模,且有大量青銅器、錢幣等貴重物品出土,這並非平頭百姓墓葬所能比擬的。從下葬習俗推測,很有可能為諸侯國或楚早期貴族等重要人士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