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裡面,哪吒可以透過自刎的方式,來與自己的生父進行最激烈的訣別。
但在現實中呢?
這幾乎不可能實現。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一個太乙真人作為師傅。
也不是所有師傅,都會願意拿出“混沌青蓮”、“太初仙藕”這種真實存在的神物,為徒弟重塑肉身。
所以,這注定只能是想象。
不過也正因為是想象,所以才會給人帶來如此強烈的衝擊。
畢竟只要是封建王朝,那就肯定少不了,“父父子子”這種固定的人倫綱常。
在很多人看來,父母給予了兒女生命,那他們就應該心懷感激,理所應當的服從父母的一切指令。
否則,不只是父母,甚至就連周圍人都會指責你“不孝”。
陳初初就是被這種思想影響太深,所以即便痛苦,她也不敢,甚至不知道應該擺脫父親無休無止的索取。
或許,《哪吒鬧海》依舊無法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因為事實上,即便哪吒自刎,將骨肉留下,重塑肉身,再次碰到李靖的時候。
這位天王,也依然會指著他的鼻子怒罵“逆子”。
在李靖看來,這是哪吒永生永世都逃不開的命債。
兩人一日是父子,終生是父子,這是永遠無法擺脫的關係。
不過有意思的是。
在原著中,哪吒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對李靖殺意騰騰,數次出手想要將其殺了。
而李靖之所以需要時時刻刻託著寶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防備哪吒。
否則很有可能下一秒,腦袋就要身處異處。
不過,即便李講在書中,沒有給出一個解決“父子”關係的答案。
毋庸置疑的是,他絕對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番對於“孝道”的討論。
可以說,在大唐的任何一個時期,對於“孝”字的觀點與聲音,都沒有這段時間多的。
全國各地,各種各樣的聲音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接連不斷。
有讀書人,甚至專門為此開展文會,廣邀觀點不同的文友前來赴會討論。
“孝,禮之始也,一個人若是對父母都不尊敬,那你們憑什麼認為,他會尊敬國家?尊敬法律?這樣的人,只會危害他人!”
“你們這群忘恩負義的白眼狼,父母含辛茹苦的撫養你們長大,你們就是這樣回報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