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西魏也好,北周也好,從潼關出兵打洛陽,還真就沒贏過!
第三條路,從蜀地出漢中,沿著漢水南下到襄陽,然後一路沿著長江和淮河,攻打北齊的南方。這條路壞處也很多,比如說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
這個時候,中國南方的氣候相當溼熱,北方人完全不能適應,需要很久才能勉強不影響戰鬥力。
而且,北齊的核心統治區域,一個是以晉陽為首的太原盆地,一個是以鄴城為首的河北平原。
至於江淮等地,北齊開發的力度不大。在高洋時期,這位皇帝甚至下達了減免稅負十年的政策,基本上收不上來一分錢的農稅。
等你從襄陽這邊出來,北齊早就軍事動員,大軍開拔了。
更何況,現在襄陽已經不在北周手裡,怎麼能指望周軍從漢中坐船到了襄陽地段,就被人家的水軍打得七零八落呢?
所以這條路也是不行的。
那麼問題來了,所有路都不行,那還要怎麼辦?
這才是宇文邕所顧慮的問題。
“唉,朕心憂慮,食不下咽啊。”
宇文邕感慨了一句,丟了南陽,北周的局面又惡化了。
“陛下,微臣這幾個月,想了三策,不出五年,必有成效。”
楊堅對著宇文邕行禮道,那樣子看起來還是一貫的溫良儉讓,偏偏君子風度。
宇文邕點點頭道:“願聞其詳。”
“第一策,蜀道難,眾所周知。指望蜀地的糧倉輸送長安,實際上是捨近求遠。
關中並非是沒有土地,而是沒有人!自漢代以來,人人都講求精耕細作。
若家中無人,則授田不受,長安郊外還有很多荒地無人耕種。
微臣的第一策,就是遷蜀地之民入關中屯田萬頃,以作軍糧。”
像後世某些小說作家寫的歷史小說,其中奇謀妙策層出不窮,但大多數都是天馬行空。限於古代的歷史條件,經濟環境,很多策略看起來美,實則沒有一點實施的可能性。
然而楊堅的辦法很現實,也很粗暴。關中沒人,那就直接遷徙戶口好了,有什麼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