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他自以為是,這點眼力他還是有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所謂好的散文,就是不賣弄文采,用真摯的感情打動人。
他都能被文章內的感情感動,何況其它讀者。
就是敘述囉嗦了一些,很多長句可以縮成短句,這樣讀起來會更舒服。
說話間拿來一枝鉛筆,在上面做了改動。
他一直覺得語感這東西需要經驗,文字接觸多了,自然熟能生巧。
這跟一個人的創意和文采不同,那個是每個人獨有的,他肯定不會自說自話,幫人修改。
“謝謝夏臻哥。”廖思渝拿過來看了看,發現改動後,確實讓文字變得更優美了。“那你說我寄到哪裡最好?”
他寫文章,目的和夏臻一樣,就是既想賺錢,又想獲得名氣。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他渴望獲得認同和讚揚,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有足夠的信心,卻應對外界的壓力。
“寄給青年報吧!萬一不行,再寄到省報。”夏臻想了想,給了他意見。“文章雖好,能不能發表,有時候也要看運氣——”
這樣說是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免得失敗後洩氣。
“我明白的。”廖思渝這些年一直埋頭苦讀,就是因為心裡憋著一股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努力,總有一天會成功。”
母親這些年太辛苦了,他發誓要考上大學,成為一名國家幹部,讓她以後不用再為自已勞累。
現在他又希望自已能像夏臻一樣,憑寫作賺到錢。
成功當然最好,就算不行,至少他的文學水平,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以後上了大學,有了更多的時間,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你能這樣想就好。”夏臻總覺得六十年代出生的男孩子,身上普遍有一股勁,這是前世的八零後九零後身上很難看到的。
倒不是說他們不行,而是從小的生長環境不一樣。
六零後大多出生貧困,只要遇到機會,就會拼命抓住。
八零後九零後的物質生活已經很豐富了,所以拼勁比不上他們。
還有就是六零後身上有股特別的朝氣,因為他們永遠相信,未來會更美好。
“夏臻哥,下半年我就讀高二了,明年這個時候,我會參加高考。”說到這些,廖思渝又有些興奮。“你說我現在開始複習好,還是等明年再說。”
因為思考怎麼寫文章,學習上的事肯定會有所忽略。
這幾天他總有種負罪感,感覺不好好學習,卻去學習寫文章,對不起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