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漢武帝的祖父> 第二百三十九章 科舉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三十九章 科舉制 (3 / 4)

待眾人沒有再說話的,劉進方才說道:“此次乃人員短缺,不得已而為止,不可成慣例。且朕以為當嚴格把關考核,無真才實學之人,便是萬石公卿蔭蒙也不可用之。”

聽劉進如此說,眾人豈能還有意見,朝臣盡皆面帶喜色不再言語。

待說完,劉進伸手做了一個三的手勢道:“其三,便是選拔諸劉有才學之人充實朝廷。”

劉進說完這個,眾人都沒有反對,這個時代距離周朝尚且不算遠。

當年周朝分封,其主要的分封的物件便是依照血緣關係進行分封的。

在這個時代看來,當皇帝的照顧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同族乃是天經地義,誰也不會有意見。

“唯。”劉德應了一聲。

終於,劉進最後說出來他真正想要施行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了。

他伸開手掌,大拇指放在掌心,剩餘四個手指對著眾人,開口說道:“其四,也是朕所設想來人才選拔制度,行科舉!”

“科舉?”眾人一聽,紛紛有些茫然,相互看了看,發現他們也不知曉什麼是科舉。

劉進當即解釋了一番道:“所謂科舉。便是設定科目,學士可投牒自應,自行舉薦。此所謂科舉。

其特點如下:一、投牒自應,讀書人可自行報名參加考試,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薦;二、依照朕之所想,朝廷官員有年老、病、亡、罪者減員。當定期補充人員,因此考試也當定期舉行,並依據需要增設;三、其人不論出身貴賤、家資、凡我大漢合法子民,未被限制,皆可參與考試,考試實行匿名制度,待評定完考卷後,方可拆名,依照考卷答題得分,確定錄用與否。

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一聽紛紛議論起來,按照眾人所設想的,即便是否定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國策之後,選拔人才也當如察舉、徵辟這種途徑錄用其他諸如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學子為官員。

然而,誰也沒沒想到劉進竟然另闢蹊徑,提出了這樣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

一時之間,眾人開始分析其利弊來。

科舉制的施行有重要意義,別人不瞭解,劉進還能不瞭解嗎?

在後世,這種制度從隋唐時期開始施行一直到最終結束,施行了一千二百多年,可見其生命力多麼的強大。

為何其生命力如此強大?

那是因為科舉制度是劉進所知曉的,後世的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正當發展成熟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尤其是唐朝正式成型之後,這種制度為唐統治者招攬了人才,為社會下層民眾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動搖了門閥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據劉進所知,其上一世的唐朝時候的唐太宗看到新科進士一個挨著一個往外走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便是上述重要意義的體現。

這個時代,雖然經歷了秦朝軍功制度的影響、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及西漢求賢取士的影響,很多底層人也能一躍而起,湧現出一批如衛青、公孫弘等布衣將相。

然而,其社會流動性依舊是不那麼順當。

如李廣的李氏家族。其祖宗乃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後代;著作《史記》的司馬遷,其祖宗在夏商周時候便是世代史官,到了司馬遷這一代,仍舊擔任史官。可見即便是有部分佈衣將相能出人頭地。但在這種表象之下,階級固化依舊根深蒂固。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