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出租屋,女人幫我把東西搬進院子,水都沒喝一口就走了。
當下,我把總共十二捆舊書挨個開啟,在一部分半月談雜誌中,找到了十二張書籤。書籤是花梨木製成,半尺長,一寸寬,鏤空雕花,美人婉然,異常精緻,散發出淡淡的原木芬芳。
其它的書冊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空空如也,毫無異樣。
我把硯臺擦洗乾淨,擺放在檯燈下。
硯臺的左下角,有個楷體的簽名。
上半部分已經殘缺,只剩下半部分,是一個草體的“之”字。
硯臺擦洗乾淨之後,不是汴梁城古玩行最多見的端硯,而是琅琊金絲硯,也被稱為“琅琊紫金硯”。
據史料記載,琅琊紫金硯始於唐,盛於宋,距今有千年之久。
北宋大書法家、畫家米芾對琅琊紫金石早有讚譽,稱紫金硯為“人間第一品”。
琅琊紫金石屬沉積岩,硬度3至4.5摩氏度。
品質以色如馬肝為最佳,斷面如蠟,銀星閃爍,油光溫潤,發墨如油,既不損豪,也不滯筆。
這塊硯臺目前的色澤,就是準確的馬肝色,是紫金硯中的極品。
無論硯臺品質如何,這半個簽名的“之”字,來歷更大。
跟隨姐姐遊歷天下事,我看過很多歐美私人博物館裡的藏品,很多都是“書聖”王羲之的真跡。
文末簽名,都是“羲之”二字。
這半個簽名,可以肯定正是“羲之”二字的一半。
“可惜,可惜……如果是品相完好的王羲之簽名紫金硯,至少超過五十萬元。如今缺損至此,最多隻能值五萬了。”
我之所以惋惜,一方面是因為寶物價值損耗,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文物流落民間之後,明珠暗投,暴殄天物,如果沒有一雙慧眼,這塊寶貴的硯臺,最終也要變成垃圾堆裡的一塊破石頭了。
再好的東西,在小馬路這地方也賣不上價錢。
第二天上午,我帶著硯臺去了二馬路,連走了幾家,最後進了名為“文房齋”的店鋪。
這家店鋪的櫃檯後面是女店員,旁邊私人茶室裡坐著的是女掌櫃。
跟女人打交道,對方黑吃黑、詐唬的機會比較小。
以我的江湖閱歷可知,女壞人跟男壞人的比例,在這個世界上是十比一。
我開啟塑膠袋,又揭開了兩張舊報紙,才把這個殘破的硯臺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