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在沒有篡位之前,還在當北周丞相的時候,就曾半夜找人問卦,以問篡位吉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僅僅是沉迷於享受,還並不至於對大隋產生致命的威脅。
隋文帝的迷信,才是加速大隋日漸衰落的罪魁禍首。
三大宰相,除了楊素忙於為隋文帝修建行宮之外,楊安和高穎相對要輕鬆許多。
楊安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呆在東宮,與太子探討歷史,探討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歲月靜好。
轉眼間,大隋就進入了開皇十四年。
開皇十四年正月,廓州連雲山有聲如雷,五羌反叛,侵擾邊境。
同年年初,隋文帝到泰山祭祀,結果發生意外,野火突然躥起,把石像燒成一小塊一小塊。而隋文帝聽信讒言,開始猜忌自己的身邊人。
二月,隋文帝下旨改造民間音樂,改造過後,一個名為萬寶常的樂師表示這個音樂太淒涼了,天下不久就會滅亡。
諸多異象,因為隋文帝的多疑和迷信,讓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大限將至。
如同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一樣,隋文帝最怕的就是死亡。
如果死了,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了。
所以隋文帝雖然一面讓楊素加快修建行宮,好讓自己能早點享受,一面開始繼續尋找精神上的寄託,以幫助自己避過劫數。
但是還沒等隋文帝找到新的精神寄託,又出現了一次新的異象。
開皇十四年四月,太白金星再次於白日現於當空,立時震動朝野。
歷來天象有變,往往意味著君主失德朝廷失政。
不過歷代大臣當然不會將責任向皇上身上推。
按照慣例,三大宰相紛紛上表自劾。
然而僅僅過了三天,主大凶的太白金星再次現於白晝。
這等異象,本就迷信的隋文帝當然不能泰然視之。
參照歷朝歷代的做法,皇帝會在因此而下罪己詔。
但在三大宰相及諸位大臣的爭議下,隋文帝最終沒有下罪己詔。
三大宰相當中,楊安和高穎堅決反對皇帝下罪己詔,高穎和楊安稱“天象有責,是為政者不善政故,請辭宰相之職”。
而楊素則贊同皇帝下罪己詔以慰天下臣民。
爭論了大半天,隋文帝決定等太史令送上奏表,再做決定。
以前朝政通常半天就結束,但這天一直等到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