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崇禎的話語忽然一頓,似乎想到了什麼,兩個眼珠子滴溜溜的亂轉,突然說道:“對了,朕還要加上一條,野豬皮要是想和談的話,必須將他的兒子送到大明,作為人質!”
這個時候,三人驚訝地都說不出話來了,只覺得崇禎的想法太過瘋狂,不僅要求皇太極以藩王自居,將國家降格,還要送一個兒子到大明,作為人質。
遼東之戰,雖然以大明的勝利為結局,雖然建奴損失慘重,但皇太極的精銳猶在,還不是沒有一點反抗的實力,如今的建奴,雖然內憂外患,但還不至於做出喪權辱國的決定,還不到這種地步。
此刻,相比於周道登、劉鴻訓和霍維華的狐疑,根本就不相信,皇太極會答應這樣的條件,已經不能容苛刻、過分來形容,崇禎卻是自信無比,覺得皇太極一定會答應這些近乎於屈辱的條件。
已經深秋了,馬上就要開展投放天花源的行動,到時候,不管是孫元化和毛文龍等人的不斷襲擾,在建州肆意的燒殺擄掠,還是隨之而來的天花大爆發,皇太極都不得不答應這些條件,謀求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畢竟,先不說天花帶來的巨大災難,單單是孫元化和毛文龍不時地派出數支小股的騎兵隊伍,透過遼東水師的戰船,可以在奴兒干都司的海岸線的任何一個地方,進行登陸,就能搞得皇太極焦頭爛額,疲於應付。
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
不難想象,進入鯨海的遼東水師,向建州投送小股騎兵的行動,根本就是防不勝防。
這就是崇禎的資本,這就是他崇禎的自信所在,逼迫皇太極不得不低頭,不得不以更低的姿態,俯首稱臣間,不得不接受更加過分的條件。
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皇太極,更加明白臥薪嚐膽這個道理。
整個過程之中,始終都是憂心忡忡的三人,從此一點,不難發現,關於投送天花源的計劃,恐怕崇禎還未告訴他們,亦或者一時忘了,否則的話,也不會如此的心懷忐忑和置疑,覺得皇太極不會答應這些條件。
漸漸地,越想越開心,越想越自信,越想越覺得有可能,崇禎的嘴角開始浮現出了一絲笑容,頗有值得玩味的味道,給人以神秘和詭異之感。
在周道登三人還在抓耳撓腮之時,心裡還在不斷盤算著,如何勸說他收回成命,將條件改一下,更合理一些,讓人能夠接受,儘早促成和談,卻被崇禎給搶先開口了。
“對了,劉尚書,身為禮部的主政官,你是否知道,在建奴的那個使團一行人之中,有那麼一個人,曾經是大明的將領,後來叛逃到建奴那裡,投靠了努爾哈赤。”
“啊~皇上,還有這回事兒?是哪個將領,必須將其揪出來,以叛國投敵的罪名,將其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