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大鼠疫> 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 (1 / 2)

一時間,文武百官默然了,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不斷地回味崇禎的話語,結合著自己所知的歷史資訊,揣度與思考,細究其中之理。

此時,大殿裡唯有崇禎那爽朗的聲音在迴盪,給人一種欲揚頓挫之感,顯得是那麼的自信而坦然,自有某種讓人著迷的氣場,周圍一片靜悄悄地。

諸多言語之中,眾人無法反駁崇禎的一個觀點,所謂的明君聖主,乃是時勢所造,而非是單純地詩書禮儀所能培養的,唯有經歷過民間疾苦,亦或是親眼所見過百姓的磨難,帝王才會具有悲天憫人之心,勤於政務。

隱約間,眾臣還感覺到,皇上有著廢除立儲君的那個準則之意,不再是什麼立嫡立長,而是要看皇子的才能,是否真得具有一個帝王應有的素質,從諸多皇子中甄選出最佳者。

“所以,在朕看來,不管是以何種標準立儲君,作為東宮儲君的人選,都必須瞭解民間疾苦,具有治理一地的才能,進而緩緩提高,可以治理一縣、一州、一府、一道,唯有如此,有著這樣的經驗,才是一個合格的儲君,才具備被立為太子的資格。”

此刻,文武百官被說蒙了,被崇禎的這番言語震撼到了,儲君的培養歷程,完全顛覆了他們的認知,從未想象過如此擇選出太子。

堂堂的一國儲君,東宮的太子爺,居然要像一個登科中第的進士一般,從最小的職位做起,為最底層的百姓辦事。

不再只是埋頭苦讀,在學堂裡學習四書五經,也不再只是學習聖人先賢之道,而是從最小的官員做起,做出政績來,治理好一地,一點一點地擢升,直至可以治理一道(一省),才具備被立為太子的資格。

毫無疑問,這樣培養出的儲君,一旦登基稱帝,絕對具有相當高的處理政事的能力,更是對於地方的一些情況能夠了解,自然而然地,這樣可以儘可能地降低儲君的空談闊論。

最為關鍵的是,這樣培養出的儲君,將會少了幾分書生氣,多了一些實幹精神,更加的務實,更加地能夠體會到百姓的疾苦,以及地方官員的艱辛。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相比於百官想著這些事情,崇禎面色的雖然平靜,但內心想得卻是另一件事情,要是讓群臣知道,非得震驚的合不攏嘴,佩服崇禎的大膽之時,更是擔心不已。

凡是皇子,年幼之時,除了學習詩書禮儀之外,還要兼修文武之道,待到長大成人之後,先是隱姓埋名,從軍數年,唯有立了軍功,才可以到地方當官,然後一點一點爬升。

換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未來的東宮儲君,不僅僅文武兼備,還要經歷種種危險和苦難,猶如百鍊成鋼一般,不斷地打磨,才具有成為太子的資格,而非是根據祖訓確立儲君。

嗯....要想實行這個計劃,這樣從皇子裡面選出太子,就必須廣“播種”,多納妃。否則的話,計劃再完美,沒有足夠多的子嗣,也無法付諸於實際。

崇禎這樣心想著,轉瞬就清醒了過來,看著陷入思索中的百官,心中一動,轉而說道:“想我大明官員的選拔與任命,除了開科取士之外,要想成為國之重臣,就必須在翰林院擔任編修,編撰書籍,多則,十幾數十年;少則,也有個數年。”

“下到最小的九品芝麻官,上到朝中的二品大員,多是從恩科中取士,雖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博聞強識,但對地方之事卻是知之甚少。”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僅就治理地方的能力而言,恐怕二品、三品這樣的大官還不如九品這樣的微末小官,自然而然地,對於一些地方政務不甚瞭解。”

“不可否認,從翰林院傳來的官員,多是文采斐然,才華橫溢,寫得一手的好文章,卻缺少了幾分實際主持地方的能力,往往是多空談。”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