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南京教案,事實證明,利瑪竇神父的論述非常正確,如果不能獲得中國上層人士的同意,咱們的傳教不僅很難展開,隨時還有可能遭到打壓,甚至於被驅逐出境,被封教堂。”
“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習和研究他們的禮儀、知識,瞭解中國千年以來所形成的思想體系,唯有了解,才能與那些士大夫交流和溝通,甚至於和那些高官,搭上關係,從而打通上層的渠道,獲得傳教的認可,咱們傳教的事情將會事半功倍。”
龍華民的神色有一些不自然,甚至於有一些難看和自責,所謂的南京教案,幾乎給基督教的中國教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大量的教堂被封閉,幾乎全部的神職人員被驅離出境,與他過激的傳教方式,嚴重排斥中國的本土信仰與理念,就有很大的關聯。
認為祀孔祭祖乃是迷信,不準教徒參加,就成了南京教案的導火索,結果一發而不可收拾,迅速蔓延。
血的教訓,歷歷在目,想到這些,龍華民就有一些心虛。
這時,高一志微微側身,目光投到了龍華民的神色,面有難色,頗為沉重的說道:“龍神父,作為中國教區的會長,迫切的想要拓展教務,增加教徒,想要基督教迅速成為中國的主要信仰,這些我們都能理解。”
“不錯,一下子派出那麼的多神職人員,到中國的軍中服務,而不是從事有關神職的事情,對於原本就很人手短缺的教堂而言,更加加重人手短缺的這一問題,不利於目前的傳教。”
“可是,您有沒有想過,如果這數十名神職人員,在中國的軍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幫助明廷打退了後金,無疑,這將會增加咱們在朝中的地位,增加咱們在大明皇帝心中的地位,更加的看重咱們,而不只是編撰曆法,這樣的小事,不能彰顯咱們的重要性。”
這一刻,聽著高一志鞭辟入裡的剖析,深入淺出的分析,龍華民和他的那些支持者,大部分人,心中一動,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明白了鄧玉函的意圖。
為何那麼積極地參與到明廷的正視?為何那麼的竭力而為,非要促成孫元化借調幾十名懂得火器的神職人員?
原因很簡單,鄧玉函是想抓住任何的時機,使用各種手段,加強和明廷的聯絡,從而好獲得大明新皇帝的認可,打通中國的上層關節,以便更好的傳教,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與孫元化、茅元儀等這些大明高官的關係。
無疑有他,不難想象,一旦神職人員在軍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暫且不論大明新皇帝會不會完全開放基督教,讓自己等隨便到各地傳教。
有一點可以確定,嚐到甜頭的大明王朝,將會放寬他們這些洋人的限制,可以更加容易的進入內陸。
他們這些人能夠進入京城,絕大部分的原因不就是因為,對於大明有很大的作用,可以編撰更加精準的歷法。
當然,還有那些較好的官員,從中推波助瀾,促成相關事宜。
如此一來,好處不言自明,只要熬過這段時間,就能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就會有更多的神職人員進入中國內陸。
而且,最為重要,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中國是一個極為看重人情的社會,不管那幾十名神職人員如何,有沒有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便是全部戰死,那也是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