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孫承宗後來的極力反對,憑著他帝師的身份,教過天啟皇帝,恐怕就沒有現今的寧錦防線,後金的勢力範圍將會更大。
想到這些,崇禎對王在晉愈發地反感,有意無意間,眼角的餘光不時地飄過兵部尚書霍維華,這位也是問題多多,絕非是良善之輩的忠臣。
可以毫不客氣的講,這位就是魏黨的餘孽,尤善逢迎,可謂是牆頭草一般的人物,又極為自私,袁崇煥的含冤而死,也與他不無關係。
可以說,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更在乎個人的私利。
剎那間,崇禎的腦海裡閃過一絲明悟,大概猜到了那個朱由檢的用意,之所以任命霍維華為兵部尚書,就是眾多的平衡之策之一,不僅是為了穩住魏黨餘孽,更是壓制東林黨。
畢竟,一下子重新啟用了那麼多的東林黨,中立的官員又是少之又少,若無魏黨餘孽的從旁掣肘,進行牽制,改元之後,大肆清算魏黨的話,那個時候的朱由檢,將會被東林黨所架空。
崇禎這樣想著,對於年僅十七歲的那個朱由檢,那是由衷的佩服,如此年輕,就能做到左右逢源,在東林黨與魏黨之間,遊刃有餘,處置得當,最起碼是在最初的數年,他才是坐收漁翁之利的人。
畢竟,翻開歷史,不難發現,從即位之初,越往後的幾年,朱由檢的皇權得到了極大的鞏固,藉助著東林黨與魏黨的爭鬥,嫻熟地收回了大部分兵權和官員任免權力。
否則的話,在朱由檢當政的時期,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年輕將領和官員,若是放在以往,那將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一時間,“崇禎”反而理解了那個朱由檢,為何猜忌之心那麼的重?為何六部尚書與內閣成員,換得那麼頻繁?
尤其是兵部尚書,幾乎每一年都換一個,最短的任職不到兩三個月,還有內閣首輔。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鞏固皇權!
頻繁的換臣子,也就意味著,他們很難形成黨派,剛結成一個團體,他們的頭頭腦腦,領軍人物,就被朱由檢以各種由頭處理掉了,或是被罷官處斬,或是被流放戍邊,亦或是削職為民。
同樣地,如此一來,官員的頻繁更換,頻繁地進行調動,也造成了朝廷官場上的動盪,人心惶惶,無法專心於做事。
然而,在做這些事情之時,那個朱由檢卻忽略了一點,人力有時窮,一個人再如何的能幹,做得事情也有限。
如果朝廷動盪,官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也會使得他們變得保守起來,不敢去做事兒,深怕被問罪,被追責。
而在對待外敵,在面臨各種天災人禍,對於大明朝而言,卻需要君臣同心,彼此信任,共渡難關,如此才能化解一個個危局,使得大明恢復國力,實現中興。
很顯然,朱由檢就是忽視了這一點,將皇權看得比大明的生死存亡還重要,深陷與臣子耍心思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