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瀚海唐兒歸筆趣趣> 第636章 軍制、賦稅改革與草原十二萬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36章 軍制、賦稅改革與草原十二萬戶 (3 / 6)

在人身關係的隸屬上,則跟類似八旗兵與皇室的關係,離開了皇帝,他們什麼都不是。

張鉊的理想,是至少保住這親軍五萬戶和禁軍八萬戶的賜田,五十年中不能發生兼併,能保證五十年內有較強的戰鬥力。

此後張鉊就可以用親軍護衛都城,他們的賜田遠在河西隴右和關中,無法在本地盤根錯節的紮下根來。

哪怕他們有相同的宗教成分,但是在本地沒有根基,無法形成能左右皇室的親衛軍勢力。

禁軍則分散在重要的大城市,以及都城周圍,他們不能直接護衛皇帝,但是家人田產卻都在中原之地,有本地抱團的優勢,但被親軍阻隔在外,只能形成外圍的防線。

這樣親軍和禁軍就可以互相牽制,不會使哪一方面的人坐大。

張周朝廷只要能保證這十三萬戶在,那麼平日裡可以獲得四到五萬人的常備軍,一般戰時可以動員到八萬人左右,極限動員起碼能拉出來十五萬以上,更重要的是省錢。

此外,張鉊還準備私人出錢,在河套地區再開墾一百五十萬畝土地。

同時將居延海以北、以西的草場,大概就是後世阿拉善盟加上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再加上唐努烏梁海等,這一大片草原劃歸伊利可汗直轄牧場。

牧場上的各族人,都將成為直屬皇帝的本部,他們賦稅較輕,賞賜也肯定比其他部族多。

這些善戰的草原牧民,就會成為張鉊最穩定的輕騎兵來源。

而在國家其他武裝力量方面,張鉊準備徹底執行明朝的衛所制,而在執行衛所制以前,行政上還要經過一場大的改動。

張鉊準備廢除唐代以來的州縣制度,除了有特殊原因要保留的州以外,命各州有古稱的恢復古稱,沒有古稱的也要在後面加字尾,

比如徐州,就要改稱徐州府,地方上實行行省、府、州、縣四級制度。

但是州在府之下,而且只有戰略位置比較重要,人口比較多的州能保留,其餘都不保留。

而原本一個州只分管三四個甚至一兩個縣的劃分也將終結,許多小州都要進行合併。

之後府長官為府尹,州為長史,縣為縣令。

當然,張鉊更喜歡知府、知州和知縣這三個稱呼,但是現在科舉他還沒來得及完善,也還沒有足夠的官員來做到可以隨時輪換和升遷。

所以還是要用這種長時間在某府、某州任職的官職。

說不得更要繼續啟用一匹武人來擔任這些職務,但肯定是暫時的。

而在地方上行政單位的確立之後,張鉊準備在陸上要塞、海疆邊防建立衛城,類似唐代守捉,只不過兵員變成了衛所兵,同時每府的要衝,也必定留一支衛所兵。

預計將要開始的均田,也先從個州縣兵和團結健兒中開始,他們接受了均田,就自然成為的衛所兵。

不過因為張周的作戰主力的親軍和禁軍,那麼衛所兵的負擔也比明朝要輕。

當然,更大的原因是張鉊現在打不起明朝時期那樣的富裕仗,不需要動輒出動十幾萬大軍。

而在有了這條主要以土地作為酬功的體系之後,張周的財政壓力,相對就要小很多。

在編制上,親軍和禁軍依然沿襲軍(衛)營都將隊火的模式。

軍(衛)三千人,營一千人,都五百人,將一百人,隊五十人,火十人。

親軍長官為中郎將(衛),郎將銜指揮使(營),都虞侯(都)、將虞侯(將)、隊(十將)、火(火長)。

禁軍長官為總兵(鎮),指揮使(營),都虞侯(都)、將虞侯(將)、隊(隊正)、火(火長)。

而在衛所軍中,張鉊乾脆也抄襲明代的武官制度。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