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被安排,尤其是沒辦法拒絕的那種。”
陸成望著波濤洶湧的大海憤怒的喊道。
“叮~親愛的玩家,請為您的營地命名。”
系統第N遍提示。
陸成不耐煩的轉過身,眼前是已經完工的營地議事廳。
“沒想到這遊戲還挺有良心的,遊戲畫面非常逼真,就真的一樣。”
公元2100年,地球人口突破了150億,雖然人類已經在火星上開闢了殖民地,但因為火星自然條件並不如預測中那麼理想,美歐等西方國家主導的火星氣候改造計劃最終也遺憾地宣告失敗,人類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太陽系以外的宜居星球。為了人類種族的延續,在21世紀末打了十年非核戰爭的中美俄歐日印等數十個主要國家不得不聯合起來共同尋找新的家園。
2120年,由中俄聯合建造,遠在海王星軌道的巡天望遠鏡6號發現了7光年之外有一顆疑似宜居行星,在經歷了十多年的觀測和論證後,基本證實了這是一顆質量為地球1.7倍,地表面積比地球大30%的宜居行星,而且透過複雜的計算,發現這顆星球的海洋覆蓋率達到了驚人的90%以上,大型的陸地非常少,是一顆海島遍佈整個星球的海洋行星。2130年,在世紀初由原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組建的地球聯合政府宣佈將這顆宜居行星命名為泰諾星,代號E2,即地球2號的意思。
在確認泰諾星是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後,地球聯合政府立刻展開了雄心勃勃的星際殖民計劃,因為技術的進步,人類可以製造達到光速20%的星際殖民飛船。根據計算,考慮到加速和減速耗費的時間,飛船從太陽系出發需要飛行45年才能到達泰諾星。
科學家根據長期的研究後得出至少需要派遣2億人殖民泰諾星才能保證文明的延續性的結論,否則殖民後會產生技術和文化上的倒退。而2億人45年的旅途消耗將會是極其驚人的,即使人類此時的太空技術水平已經提高了很多也依然無法承受,於是科學家們提議在旅途中將絕大多數殖民者進行冬眠。
可笑的是,技術方面的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但政治上的問題卻成為了最後的障礙。
“由哪個國家主導這次殖民計劃?”
美國在地球聯合政府上丟擲了這個問題,並要求在泰諾星上實行美式的皿煮和自由,並在全體聯合會議上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泰諾星建設方案,其中在政治方面幾乎是複製美國現有的政治體制。
中俄印等國幾乎是立刻站出來反對,而美國的小弟日本歐洲等國家也馬上跳出來和中俄印開撕,整個會議場火藥味十足,甚至記者們感覺像要再次爆發十年非核戰爭似的。
整整吵了幾個月,除了語言越來越尖銳,動作越來越粗魯,沒有任何解決分歧的跡象。各個國家誰都不服誰,甚至到最後美國和日本之間都開始爆發衝突和矛盾。
“這麼開下去地球聯合政府遲早要完。”媒體記者達成了共識。
就在媒體普遍悲觀的情況下,轉機突然出現了。由科學國際組織提交的一份計劃書同時出現在地球聯合政府和各大媒體的面前。
“既然大家都談不攏,不如讓殖民者自己選擇。”
計劃書簡單總結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科學國際是一個非政府性質的國際科學家聯盟,成員都是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頂級科學家,是科學界舉足輕重的超重量級跨國組織,雖然這個組織一向非常低調,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個組織的存在,但這個組織的影響力遍佈全世界,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理論,甚至於殖民飛船的總設計師都是組織的成員之一。
科學國際提交的計劃書上最核心的內容是一款遊戲,名字很簡潔“OceanCentury”,中文名稱“海洋世紀”,這是款虛擬現實建設遊戲,俗稱種田遊戲,遊戲地圖是按照推測的泰諾星地表修改後設定的,由眾多的大大小小的陸地和海島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