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元貞四年三月末,大朝會。
這是一個在大唐開國之初要重點標註的日子。
朝會之上,中書令,開國公蕭禹等人奉敕訂立唐典,在這一天的大朝會之上明詔宣於眾人。
在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是中原王朝自古以來第一部綜合性的法典,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完成了初訂。
光從時間上來看確實有所倉促,但也可以說是應運而生。
從漢末到前隋,各種法律條文層出不窮,改動更是無可記述,是亂世的標誌性特徵之一,到了前隋有所改觀。
律法的解釋權漸漸歸於中央。
只是到了大業年間,再次亂相紛呈,後來又演變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
李破在晉地稱王后,便開始讓臣下們修訂前隋律法,等他進入長安,再次令蕭禹等人訂立唐典。
可以說在他的極力促成之下,唐典在短短時間之內便誕生了。
這一天太極殿正殿之上,在近侍宦官陰陽頓挫的誦讀聲中,將新成之唐典展現在了朝臣面前。
足足唸了兩個多時辰,頌唸的宦官換了五人,朝臣們卻聽的聚精會神,沒人敢於分神旁顧。
所有人其實都能意識到,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
沒有誰會認為唐典中的條文與自己無關,就不用仔細聆聽,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到唐典的全貌,也許同樣是最後一次。
唐典訂立之後,會藏於觀文殿中,能夠查閱全本的人將屈指可數,大多數的朝臣過後只能看到關於自己政務的抄本而已。
這裡唸誦的每一個條文,也許無關緊要,也許就會代表將來朝局的走向,以後若有人政見與唐典的傾向性相悖,那也就是與國策背離,結局可想而知。
這一次的大朝會整整開了一天,除了唐典之外,還有對今年全年軍政諸事的展望,恢復民生是重中之重。
到了這一日的晚間,君臣才在飢腸轆轆中散去。
估計到了四月初還要來上一次,到時候殿上宣佈的將是一些實務了。
比如說春耕在即,唐典即成,那麼土地劃分,稅收等事就會加緊推行,如果地方上的官吏辦事得力的話,在春耕前後就能落實下去。
畢竟從去年開始,戶部和司農寺就在為此事做著諸般準備,等的就是唐典完成的這一刻。
而且在大唐開國之初這樣一個時節,是不用懷疑官府的辦事效率的,官員們比承平時節的那些人要勤快的多,大家對美好日子的嚮往在很大程度上會主導他們的行為。
再比如大祭的事情也會在朝會上提出來,春天馬上就要過去了,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祭往往都有祈禱上天風調雨順的意思在裡面,春耕過後你還祈禱個屁啊。
再一個就是科舉,作為寫入唐典的選才制度,將在之後全面代替察舉制。
當然這不可能是絕對的,察舉制度將長期存在,只不過主流風向即將改變,為此大唐也還要做出極大的努力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