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龜茲內城核心位置的安西大都護府,曾經幾廢又幾置,直到武周長壽元年,王孝傑收復四鎮,請以三萬漢兵戍守,至此才確定了大唐在西域的格局,直到百年之後。
眼下正是唐王朝最鼎盛的時期,身兼安西、北庭兩鎮節度使的王正見,所管轄的區域大致上相當於後世的疆省、吉爾吉思斯坦、塔吉克大部、以及阿富汗、巴國的一部,單以有效統治面積而言,在大唐設立的九節度一經略使當中,排在首位。
可謂是名付其實的西域王!
實際上。
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四鎮節度、持節北庭都護、兼伊西北庭節度使王正見已經時日無多了。
天寶十載,高仙芝敗於怛邏斯,曾經威名赫赫的安西戍軍精銳盡喪,他本人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升上了開府儀同三司、河西節度使的高職,那可是管兵七萬餘,僅次於范陽節度使的全大唐第二節鎮!
之所以會是這樣的結果,原因很簡單,安西大都護這個名銜,掛在權傾朝野近二十年的權相李林甫頭上。
與之相反的另一個結果就是,時任北庭節度使的王正見,有幸繼王忠嗣、安祿山之後,成為大唐第三個身兼多鎮的節度使,比大名鼎鼎的哥舒翰還要早上一年。
現實就是這麼令人無語,害得王正見病體支離,即將不久於人世的,正是這份殊榮!
自從去年九月接掌安西以來,他奔波於兩鎮之間,行程數千裡,只為了一件事,幫高仙芝或者說是李林甫擦屁股。
想想看,管兵二萬四千人的安西四鎮,一下子沒了八成的軍力,拿什麼震懾諸胡?補充兵員成為了重中之重,這只是其一。
一場慘敗,傷者要救治、戰死的要撫卹、失蹤的要安置、有功的還要嘉勉,錢糧絹帛,一釐一毫都要從安西、北庭自己的府庫中出,而交與朝廷的賦稅,一文都不能少,這也是為什麼,李林甫會將兩鎮全都交給他的原因。
因為這場敗仗,根本就不見於朝堂!
其三,仗打完了,外交上的扯皮才剛剛開始,大食人挾新勝之勢,會不會越過蔥嶺、七河流域悍然東進?
葛邏祿人會不會趁機擴大勢力?突騎施、石國、昭武九姓諸國會不會趁勢而起?拔汗那等大唐的友邦,會不會因此離心?等等一切,都要解決。
就這樣,差不多半年的時間,王正見呆在龜茲城的日子屈指可數,最近病得不行了,才不得不躺在了後衙,經過從河西等地延請的名醫診治,得到的都是一個磨稜兩可的判斷。
“但求天命,盡人事而已。”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該吃吃,該喝喝,等著哪天兩腿一蹬閉上眼。
他還閉不上眼,多番努力之下,僅僅半年的時間,安西的戍軍又恢復到了戰前的數目,雖然其中以新募居多,表面上依然不可輕侮。
大唐的國力,在這一刻,發揮了無與倫比的威力,在這種威懾下,以石國為首的戰前反唐聯盟,爭先恐後地向他輸誠,將一場決戰定位成了遭遇戰,一萬多人的損失,對大唐這個龐然大物而言,顯得那樣微不足道。
讓他無法安心的則是大食人的態度,如果這一趟不能達成盟約,就意味著整兵備戰,集結在小勃律的那支兵馬,須得立即回師,朝廷好不容易豎立以吐蕃人為主攻方向的策略,也會因此而少了一隻腳,一旦有不順遂的情況發生。
他的族兄,那位被陛下養在宮中,曾經視如已出的名將,就是他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