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王德起> 第十一章 回來就拆房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一章 回來就拆房 (1 / 2)

“發秧節”也叫“摜田節”,還有叫“照田財”的,是吳越地區鄉村特有的節日,據說,從夏商時代就已經有了這種習俗。

農業生產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產量收成的好壞多取決於自然條件,有“靠天吃飯”一說,所以,稻田耕種農民對“天”十分恭敬,相應地,圍繞耕種生產的整個過程,形成了一系列祭祀、酬神活動習俗。

到了春秋時期,吳越的水稻種植業已有相當規模,吳越兩國間有借貸,償還“萬石”稻穀能力,到了戰國中後期,更是得到頂峰,有了兩季稻,甚至是有了三季稻。

春耕後第一個節日,就是“發秧節”,農民們用柴草等物堆放在自己田頭,點火焚燒,有時還要把燃燒的柴草扔到各處,以求好收成。

甩火把時,還要大聲唱祝辭:“火把甩得高,三石六鬥穩牢牢;火把甩到東,家裡堆個大米囤;火把摜到南,國泰民安心裡歡;火把摜到西,風調雨順笑嘻嘻;火把摜到北,五穀豐登全家樂。”

吳國在“發秧節”還有唱“穀神戲”的習俗,今年苧蘿村也有了“穀神戲”。

既然唱戲,沒有唱詞怎麼成,先盜用宋代詩人范成大的《樂神曲》吧:“豚蹄滿盤酒滿盃,清風蕭蕭神欲來。願神好來複好去,男兒拜迎女兒舞。老翁翻香笑且言:今年田家勝去年。去年解衣折租價,今年有衣著祭社。”

唱詞有了,戲臺也得有啊。

戲臺?村民懵了,戲臺是啥東西?又是你們神仙玩意吧,不過能有神仙玩意看個新鮮可也不錯,畢竟,這仙人的東西可不是誰都能看得到的,恐怕就連咱們大王都不一定能見到過這神仙玩意吧。

這就是戲臺?不就是把乾透的土坯上面加了木板子,人到上面去蹦躂蹦躂就成了戲臺了?

不過這也有個好處,就是後面的人不用擠到前面,也能看得清了。

這是唱的啥呀,沒聽過這種詞,這種調調,唉,咱們就是凡人一個,也不懂這仙人的玩意啊!就不能來點實惠的?

看看,還是咱們里正多實惠?曉得咱們土裡刨食的最想要個啥,聽聽他說的話,多好聽,那才是真正的仙樂啊。

大王恩典,知曉咱們去年遭了災,沒了收成,今年不僅給咱們借了種糧,這不,又給咱一千五百石粟,一千五百石啊,夠咱們撐到新糧收成了,另外啊,還有兩千刀幣呢,都是大王恩賜咱們的,聽清楚了,別的村可都沒有呢,這可是多虧了咱謫仙,若不是他的一封信啊,都不曉得米糧收成前怎麼過活呢。

葉小郎?葉小郎呢?上來給咱講講你給那個王城大官信裡說個啥,怎地一看到信箋,就給了咱們這麼多的錢糧?

葉小郎,葉小郎......

葉墨早就回去了,正在施老漢家新落成三間西廂房的書房裡,用麻布和磨細的木炭畫圖呢,說出去的話,就得兌現,古人對於誠信,那是相當的看重,一諾千金在這個時代,被執行的死死的。

石橋,不是很難,有近千年以後才出現的趙州橋為原型,原模原樣複製過來就好,都不需要改動。

問題是材料不好弄。

山裡不要錢的石頭倒是可以用千年,可是切割打磨石頭的工具沒有啊,再說,現在還沒有石匠,還沒有從木匠中剝離出來啊。

而且,木匠的工具都是用青銅製成斧子,大小形狀不同的斧子,還有就是釺子,也是青銅器製成各種型號的釺子。

鐵器啊,還得研究如何冶煉精鐵,沒有精鐵,改良工具就是鄧紫棋的泡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