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非洲創業實錄偶然中文> 第三百二十八章 美國參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二十八章 美國參戰 (1 / 2)

1917年到1918年是國際風雲震盪的兩年,本來就處在一戰這個檔口,而蘇俄的建立是絲毫不遜色於一戰的歷史大事件,到了1918年,又有一件事的發生,給本就激昂的國際局勢又添了一把火。

1918年3月,在英國的積極拉攏下,美國終於急趕慢趕的正式向同盟國宣戰,剛剛失去俄國這員大將的協約國瞬間被注入一針強心劑。

在萊茵市,東非政府再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東非財政部長羅根斯說道:“美國加入協約國,這顯然也在情理之中,從經濟層面上來說,從戰爭爆發到現在,美國已經成為協約國最大的債主,如果協約國戰敗,那美國必然將面臨協約國陣營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

“這顯然是美國政府和企業所不能接受的,如果協約國戰敗,那美國人不僅不能從戰爭中大撈一筆,反而會血本無歸。”

“這可能引發美國國內企業的破產危機,從而引發全國性的經濟危機,大量失業工人可能對美國政權造成比不參戰更加嚴重的後果,所以美國已經被英國綁死在戰車上。”

東非雖然也是協約國的債主,但是東非和美國畢竟不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東非和同盟國的利益往來的規模比美國要大得多。

這就讓協約國和同盟國的輸贏並不足以在經濟上對東非產生決定性影響。

更何況從1917年以後,東非已經開始大規模撤出歐洲市場,將精力轉向攻克南方國家市場,並且致力於培養自己的經濟勢力範圍。

而且,東非的貸款稽核顯然對歐洲國家不夠友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之前東非和俄國的貿易,俄國的國家信用在東非這裡幾乎為零,兩國貿易甚至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來結算。

當然,東非金融業的不發達也是事實,開放自由市場也就不到十年時間,民間資本十分薄弱,政府過度干預等等,這使得東非金融業發展十分緩慢,唯一的好處估計就是比較穩健。

畢竟金融業是大魚吃小魚的遊戲,東非的金融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其他老牌金融強國的對手,所以初期東非政府必然要干預金融市場,維持本國“魚池”的穩定。

反之美國的大小金融機構相對於東非幾乎沒有門檻,而美國政府也缺乏對自由市場監管,大量美國金融機構,企業乃至美國政府向歐洲發放了大量戰爭債券。

除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美國在金融領域和歐洲有著廣泛聯絡,這是東非所無法相提並論的。

在開放市場之前,東非和歐洲各國的金融合作,幾乎限制在政府層面,而美國的企業,金融機構發展時間長達數百年,甚至本身就有歐洲金融背景,尤其是英國這個原宗主國,它的金融業和美國本身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這就導致美國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幾乎都有自己和歐洲聯絡的渠道。

同時也代表著美國政府不可能阻止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和歐洲的直接聯絡,當然,美國政府顯然也沒有這種打算。

這就使得貪婪歐洲財富的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幾乎是不擇手段的向歐洲各國放貸。

而在工業資本領域上,美國企業也無法抵抗住歐洲市場的誘惑,因為在戰爭初期,美國的準備不足,這使得東非工業品在歐洲兩大陣營中大行其道。

看著東非在歐洲賺錢,美國人怎麼可能不眼紅,所以這就進一步激發戰爭中後期美國人同東非對歐洲市場的競爭。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