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家族之所以如此急不可待的吞下東非脫手的產業,其實也是為了對抗美國的財團,從而鞏固自身的優勢。
在過去,巴庫油田的競爭十分激烈,諾貝爾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以及一些小的俄國本地石油企業組成團體,對抗美國和東非資本。
沒錯,在他們看來美國和東非都是威脅,這些年巴庫油田的價值可是越來越高,整體石油產量甚至達到整個歐洲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戰爭期間更是暴利行業。
而諾貝爾家族和羅斯柴爾德家族等巴庫油田的投資者,雖然利益不完全一致,但是他們在當地經營日久,自然不希望美國和東非這兩個後來者分一杯羹。
就拿諾貝爾家族來說,他們家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投資巴庫的石油產業,而彼時東非才剛剛建國,更不可能對外進行大規模投資。
所以最早巴庫的這些本土勢力,主要是歐洲內部資本競爭,後來,美國經濟崛起之後,他們就將美國資本視為對手。
而等到東非資本進入巴庫時間就比較晚了,這個時候已經開發的油田基本上被劃分殆盡,所以東非只能在當地投資煉油廠從而節約成本。
東非對巴庫石油的進口,更多是從其他非東非背景的企業那裡進口,畢竟油田基本掌握在他們手中,東非企業也沒有興趣在當地尋找新的油田。
所以和當地石油企業合作,是東非引入巴庫石油的主要方式,就比如諾貝爾家族和東非有很多的合作,在戰爭爆發前,其石油主要出口東非。
這也導致,東非很容易就脫手了在巴庫的石油產業,畢竟東非本身在這裡石油產業的投資不多。
而且,這幾年東非的石油投資活動也發生了轉移,從歐洲地區,開始轉向南洋,委內瑞拉以及北部灣領地這三處地方。
在和比利進行了最後的確認之後,阿爾特霍芬問道:“不知道你們對我們在巴庫的一些其他產業是否感興趣?比利先生。”
東非在巴庫的投資除了石油以外,還有涉及其他產業,比如餐飲,娛樂等等,畢竟這裡可是俄國的富裕地區,消費能力不弱。
阿爾特霍芬的話引起了比利的興趣,他問道:“貴公司在巴庫還有其他產業?”
“這是自然,不知道比利老弟,你知不知道市中心的裡海之心酒店,那家酒店就是我們的產業之一。”
“畢竟,這些年在石油生意上的不順利,讓我們不得不將目光轉移到其他行業上。”
裡海之心酒店,比利還真聽說過,畢竟巴庫雖然這些年發展極快,光是人口就高達三十萬左右。
三十萬人口的城市歐洲完全可以看做大城市,畢竟很多歐洲城市人口連十萬都達不到,在一戰前,即便如德國那樣發達,人口超十萬的城市也只有不到五十座。
而且,巴庫除了人口多以外,他的特別之處還在於普通工人的收入高,當然,這是針對於俄國其他地區而言。
相對應的,巴庫的物價和房租也比俄國其他地方高的多,而裡海之心酒店可是位於市中心的酒店之一,在巴庫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果經營得當的話,那顯然也是一筆優良資產。
於是,比利沒有著急離開,反而繼續和阿爾特霍芬談判起來。
“看來貴公司這次是真打算撤出巴庫了,看你們的手筆,估計所有的產業都要拋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