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所形成的人格到底是真人的呈現還是複製?
北冰洋陷入了困境中。
到底是肉體是人還是思維是人,有人說合二為一才是人。
這是有場景限制的,就像現在。
製作一架人型機器不難,製作模擬面板不難。
有了北冰洋右臂的現實依據,製作仿生骨骼,貼裝仿生肌肉,這次用的材料是奈米纖維,驅動仿生肌肉收縮來自於人造神經纖維。像是一張密密麻麻的漁網覆蓋在仿生肌肉上面。
人造神經纖維,透過末端電刺激,引導區域性肌肉變形。
仿生肌肉材料特殊,屬於記憶材料,記憶兩種狀態,收縮極限狀態,伸展極限狀態。
關節的運動從來不是透過單塊肌肉的收縮伸展形成的,最起碼需要兩塊肌肉。
肌肉的聯動是一個複雜的邏輯程式,對人體組織非常熟悉的趙不群早就有他的一套理論。
作為百科全書的青鳥深領其義,早已經為這套新的類人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編好了程式。
人造神經纖維屬於輸出系統,那麼作為反饋系統當然是超薄電路板了,平方厘米內一千多個開合開關,形成非門與非門,大量的零和一彙集道神經主幹道傳遞給中央處理器。
在這裡中央處理器還不是大腦,它只屬於一箇中央處理器,翻譯輸出訊號,傳遞輸入訊號。
大腦呢?那便是AI裝置的改進體,一個人工的人類思維邏輯儲存區。
邏輯生成是透過複製人的記憶,繼而以此為基石慢慢拓展出來的邏輯運算方式。
它的運算方式不是按照對錯來的,是按照個人記憶中的喜好判斷的。
萬萬說這就體現了人性,北冰洋搖搖頭說道:“記憶代表不了個人,你早上問人造人格思維判斷器一加一等於幾,基於儲存記憶中個人喜好她無外乎告訴你一個對對或者錯的答案,如果一個真的人,比如說,你來問我一加一等於幾,你猜我會怎麼回答?”
萬萬推了推厚厚的眼鏡說道:“無外乎跟你說的一樣,說個對的或者錯的,還有別的答案嗎?”
“所以說局外者清,如果你問我,上午我可能給你個對的大案二,下午我可能給你一個錯誤的答案等於五,晚上如果你在再問我的話我會說,去你媽的有完沒完,可能還會伸手打你。”
“你啊,因為長時間搞邏輯,思維也邏輯化了,你這是退化還是進化?”北冰洋舉了一個長長的例子。
萬萬經北冰洋的提醒陷入了深深地思考當中。
“你說的我明白,如果在邏輯區給她強行加入詢問次數影響改變邏輯判斷方式行不行?”萬萬一邊思考一邊說出來,加強印象。
北冰洋無奈的拍了拍萬萬說道“你加入的次數改變邏輯判斷方式只不過是多加入一種或者兩種處理方式,即使改為無限迴圈,那也都是程式化的,可預測的。”
“那你已經想通了?”萬萬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