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傢伙不這麼想,那是做事太難了,面對層層阻力,根本執行不下去。與其得罪所有人,身首異處,不如老老實實享受金錢美色,快快樂樂生活。
可是隨著上下打通,做事變得容易起來,自然而然,就有了更高的追求。
就拿俸祿來,經過了一番討論,終於有了確定方案。
首先俸祿還是分為兩種,一個是糧食,一個是寶鈔。
但是原來正一品的千石年俸,變成了三百石,然後依次下降,到九品官,能拿到年俸七十石,基本沒有變化,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沒有品級的,只要是衙門的正式書吏,衙役,最低年俸也是四十石,熬到五年以上,都能拿到五十石。
在祿米之外,就是寶鈔,這個寶鈔也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各地物價情況,發下來的補貼。
其中在京城,三品以上,能拿到二百貫。如果是縣城,普通小吏,一年也能拿到二十貫。而另外一部分,則是歷加成。
還是拿張希孟做例子,他現在是吳王右相,按理可以拿到二百六十石年俸,但是他需要繳納一筆所得稅……這筆所得稅可以用祿米抵扣,也可以用寶鈔繳納。由於張希孟府上沒幾個人,也不用存那麼多糧食,就用糧食抵扣。
所以他到手是二百石祿米,由於身在應天,又是三品以上,拿夠二百貫寶鈔補貼,再有,他雖然沒考過科舉,但是眼下誰還敢否定張希孟的問啊?
人家就是當世夫子,重新解釋綱常,剖斷歷史的男人……自然歷加成拿滿,又是一百貫。
這就是張希孟俸祿的構成,此外還有包括房舍,衣料,護衛……另外如果他成親了,有了孩子,入方面,也會有妥當的安排,反正不用為了生活操心。
這一套弄下來,公佈出去之後,官員們再也沒人敢鬧事了……像張希孟這種,差不多站在文官頂點,他拿到的東西,也就差不多是十個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
看起來依舊不少,但是這個程度,別跟大宋比了,就算跟任何一個朝代相比,都算不上多高。
但是相比之下,最低的衙役,一年也有四十石祿米,二十貫補貼,差不多相當於兩個農夫的收入,也在可以接受範圍。
新的俸祿安排,差不多就是壓低了紅袍官員的收入,保證了底層小吏的生活,又考慮了民生物價。
這種結果拿出來,誰能明著反對?誰又敢呢?
除非你站出來,我們士大夫,要比窮鬼多掙一萬倍?這點錢還不夠養一隻鳥呢!這個話的陶安已經會老家哭去了。
誰想陪著他,好走,沒人攔著!
當一項法令,能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時候,就註定會超越一朝一代,就類似編戶齊民,兩稅法這種,哪怕改朝換代,也會被後世繼承延續,發揚光大。
誰的名字,一旦和這種法令綁在一起,那註定是要名垂青史的。
比如主導透過俸祿計劃的吏部尚書楊元杲,走路都有風聲,成就感都爆了……誰不想成為下一個楊元杲?
誰又願意把手邊的政務,讓給張希孟呢?
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