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佔領土地的均田問題,針對豪強的清理問題,吏治問題,科舉問題,教育問題,官職安排,府庫錢糧,賑濟災民……除此之外,還有軍務,監察,對外等等事項……每一個老朱都要親力親為。
通常情況下,都是他帶著李善長,幾位尚書或者將領,一起處理。
包括朱升,賈魯,都被叫過去了。
這兩位年紀都不小了,賈魯還時常有病,可即便如此,也不能倖免,只能咬牙撐著。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是真的會罵人的。
一旦一項政務推不下去,老朱就會把相關人員都叫過去,哪怕鬍子一把,他也毫不留情。而且朱元璋有著恐怖的習能力,不管是什麼事情,他聽幾次下來,就能把握大概,哪裡推不動,是誰私心作祟,是誰陽奉陰違,老朱一清二楚。
別跟咱講什麼斯文體面,你們敢不聽話,眼下咱還只是罵,回頭咱懶得罵了,就是你們人頭落地的時候。
老朱非常享受現在的狀態,踏實,充實……每天盯著各項政務,由於全程參與,老朱心裡有數,一目瞭然。
對群臣的斥責,也是擲地有聲,入情入理入魂。
隔三差五,他還能抽出點時間,去軍中檢視情況,跟著徐達他們騎騎馬,射射箭……晚上有空還要讀書,或者去陪陪夫人。
甚至還有空練練書法,臨摹碑帖,偶爾還賦詩一首……就這時間管理能力,張希孟是甘拜下風,五體投地。
看著大傢伙忙碌,張希孟也很想摻和一下,幫著他們分擔一點。
但是每次張希孟興匆匆前去,眾人只是表面客氣,隨即就把他扔在了一邊,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別看他們忙碌欲死,被老朱罵得狗血淋頭,但是真正有人要幫著他們分擔,這幫傢伙反而不願意了。
無他,這都是實實在在的權力,誰也不捨得放棄任何一點!
尤其是不能讓張希孟摻和,不然他插手進來,咱們就都成了擺設了。
張希孟看了幾次,他也明白過來,別看這幫東西表面叫苦,可一個個心裡都樂開了花。
朱元璋深度參與朝政,把控每一項大政推行……這就讓任何事情,阻力都降到了最小。
吳王和重臣的看法,一旦統一了,下面人反對也沒用了。
而且老朱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底層的百姓,伴隨著均田的深入,朱元璋在民間的威望與日俱增。
實際上由於田契上印著吳王大印,最底層的百姓,只認吳王。包括張希孟在內,他的名望也只限於讀書人中間。
普通百姓對張希孟的認知,也就是吳王手下那個很有本事的大臣,僅此而已。
張希孟自己也挺滿意這個定位的,功高震主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對於如今的局面,他心裡也有數……試問成為宰相,尚書一級的重臣,又恰逢這個時候,誰不想名垂青史,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