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後世有關朱元璋的誤解,不在少數……比如說朱元璋是小明王的臣子,後來小明王死了,自然而然就是老朱弒君,有些影視作品,還煞有介事演繹了一番。
可史書上明確記載,朱元璋沒有接受韓宋的官職,只是使用龍鳳年號,號令部下而已。
當然了,你說用了年號,就可以算作臣子,也勉強說得過去。
但是朱元璋和元廷之間,卻是清清白白的。
當然按照實錄說法,在至正二十二年冬十二月,元廷遣尚書張昶航海至慶元,授老朱江西行省平章政事。
這總是朱元璋接受元廷詔安的鐵證吧?
都接受了官職,還不是元廷的人?
果然,你朱元璋就是個首鼠兩端的小人,抗元主力是劉福通,朱元璋就是個跳出來摘桃子的偽君子!
什麼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也是朱元璋的欺人之談……
先別忙,再看看實錄是怎麼寫的,“冬十二月,元遣尚書張昶航海至慶元,授太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不受!”
瞧見沒有,這句話後面明明白白有兩個字,不受!
老朱根本沒接受元廷的封官。
至於朱元璋跟李察罕和王保保有書信往來,那是當時有傳言,說他們是漢人,卻甘心為元廷效力,老朱是打算策反他們。
再有其他的說法,無非就是爭天下的爾虞我詐罷了。
總體而言,老朱的抗元態度,是毋庸懷疑的。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也不是空話。
像這種稱臣元廷的話,朱元璋那裡是萬萬通不過的,更何況還有張希孟在。
劉伯溫也是一時昏了頭,他連忙道:“是我一時糊塗了,如何能向元廷稱臣?不行的!無論如何也不行!那,那就用韓宋的年號?”
任憑劉伯溫如何聰明睿智,他也是陷在了二選一的困境,走不出來了。
張希孟突然一笑,“伯溫先生,你那個好友歐陽蘇,他是丹徒人吧!”
“對,沒錯!”
“你知道丹徒有什麼名勝?”
劉伯溫立刻道:“要說丹徒的名勝,那可不少,芙蓉樓,北固山,對了,還有宗澤的墓……我為元臣,本是無臉去見他老人家的,只是在墓前路過,見損壞嚴重,心中感傷,雖有如此忠良,卻終不能保住大宋江山!”
劉伯溫低下了頭,神情落寞,他們這些人,似乎真的沒臉提宗澤、岳飛、文天祥這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