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貢院大街的及第樓已是人滿為患,不止是及第樓,可以說北京城裡的客棧,尤其是臨近貢院的街道上的酒樓客棧都已被天南地北趕來參加會試的舉子包圓了。
有些舉子家遠來的晚,又不想去住離貢院太遠的地方,求宿於道觀和寺廟的也比比皆是。
此時在及第樓的一間上房內,三位讀書人正圍桌對飲,哪怕會試已經沒幾天了,可在幾人的身上也沒有看到絲毫的焦慮和緊迫感。
事實上對於學霸而言,越是大考越要放鬆心神,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考試,往往只要正常發揮,便不會太在意考不出好成績。
也只有那些平時不努力,考前只想著臨時抱佛腳的學渣才會徹夜攻讀,指望自己臨陣磨槍,就算不亮也能光。
三位胸有成竹的讀書人時不時飲上一口酒,再談上幾句,談的內容自然是會試,而焦點同樣是策問。
四書五經沒什麼好說的,不到考的那一天誰也不知道會考什麼,就算想押題都沒地方押去,因為考題或許是天子隨意拿過一本,然後隨便點幾句,又或者是皇帝腦海中靈光一閃,想起了某些句子,總之不確定性太多。
但是策問不一樣,策問押中題目的可能性很大,因為策問和當下的時政幾乎緊密相連,皇帝出策問題的時候十有八九會因為他看待時政問題而出題。
策問重要嗎?
重要也不重要。
如果把會試三場定為十分的話,那麼四書試佔五分,五經試佔三到四分,而策問只佔一到兩分。
對於傳統儒家士大夫而言,四書五經是一切學問的根基,讀聖賢書去理解聖人的微言大義,這是基本功,基本功不紮實唯一的結局就是落榜。
數千舉子參加會試,十八名會同閱卷官首先閱卷,先閱的自然便是四書題,四書題如果寫的不怎麼樣甚至驢頭不對馬嘴,那後面的五經題和策問就算能寫出花來也是屁用沒有,因為四書題已經被刷了,哪怕考生繼續考下去,卷子也不會出現在閱卷官的面前。
可以說一個四書試直接刷掉一半的舉子完全不算誇張。
五經題也是一樣,擔任閱卷官的五經博士又會展開新一輪狂刷,不過五經和四書不一樣。
四書題是交叉閱卷,一般而言最少三名閱卷官閱四書,閱完之後如果超過半數認為不行,那才會被淘汰掉。
可五經是由五經博士閱卷,能成為五經博士是什麼概念,那至少說明五經博士在各自的領域內對於五經的理解絕對算得上是翹楚。
但是五經博大精深,各博士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主觀意向比較大,舉子的五經題或許寫的不算差,可一旦和五經博士的觀念不符,甚至背道而馳的話,那寫的再好也是一個死。
明清時代會試落第,三年後再來得以高中的舉子比比皆是,這說明人家才華是肯定有的,否則不可能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考場當中脫穎而出,但為什麼前次不中後面能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的五經題寫的不對五經博士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