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這是《三字經》的開篇。
許多人看到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失落,如同被潑了一臉的冷水。
“果然是寫給孩童的,李三公子說的沒錯。”一些人嘆息。
李恩早就說了,李講這一次最看重的作品是孩童讀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不過有部分人仍然心存僥倖,希望會是聖道作品或者戰詩詞。
再不濟,儒學作品也行。
畢竟,前不久李講才弄出個“口含天憲,教化萬民”的異象。
現如今,別的地方暫且不提,在異象覆蓋範圍的洛陽,已經對儒學的印象改觀。
許多人都不再認為,學習儒學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儒學應該才是文道之本。
唯有將儒學吃透,學好了,學習其他的作品,才能事半功倍。
“算了,繼續看吧。”
一部分人嘆息一聲,畢竟是李講的作品,就算是寫給孩童的,也有一部分人願意看完。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其實看到這裡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為什麼李講要以《三字經》,作為這部作品的名字了。
普通的民眾,以及修為尚淺的讀書人還沒有反應過來。
有人甚至點頭,微笑讚歎,
“李鎮國就是李鎮國,文筆之強,令人歎為觀止,看一遍就能理解上面的意思,果然是再適合孩童不過的讀物了。”
可凡是達到了太初境以上的讀書人,讀到這裡的時候,下意識的就發出了一聲疑問。
“咦?”
現場有人瞪大了眼睛,顫抖的手輕輕握住毫筆,在旁邊跟著抄寫了一遍《三字經》。
筆停文成,當那五色紅光糾纏著亮起的時候,他的臉色再也繃不住了,脫口而出。
“這果然是鎮國之作!”
喜歡誰是文仙請大家收藏:()誰是文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