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馭民五術”深深影響了秦國,也影響了秦始皇嬴政對於天下萬民的態度,間接導致了秦始皇嬴政耗盡民力而忽略了民怨四起,最終實現了大一統的秦朝反而迅速瓦解。
而漢承秦制,即便西漢時期屢出如漢文帝、漢景帝、漢宣帝等仁君,但朝廷總體無疑也依然承襲了愚民的傾向。
並且在原軌跡中,愚民之策並沒有隨著漢朝的崩潰而終止,反倒是不斷被歷代王朝不斷地最佳化改進。
到了辮子朝的時候,“三十三兩白銀”以及“八股文”的完善,無疑便是對“馭民五術”的昇華與發揚。
可以說,儘管商鞅至死都沒有見過大一統的王朝,但他的思想卻是不斷影響著每一代大一統的王朝。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無疑是李基看來扭轉這種愚民傾向,解除固步自封的最好時機。
畢竟愚民之策雖說已歷經了數百年之久,算得上是祖宗之法不假。
可愚民之策還沒有徹底固化下來之餘,李基反倒能借太平道的影響以及大漢數百年來的叛亂屢生,繼而說明了愚民之法不可取。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李基特意將劉備從下邳國請到了汝南郡,不僅僅需要劉備出面來“承澤天命”,更需要親眼讓劉備見識到愚民之策的不可取。
今日有隴西李子坤能輕易為某人在萬民面前賦予天命,他日何嘗又不能出一個劉子坤讓萬民認為另一人才是天命所歸。
民心是世上最堅固的存在,但又是最薄弱的存在。
足足好一會的功夫過後,劉備方才凝眉開口道。
“這廣開民智之說,還請子坤細說。”
而為了此刻,李基早早就準備了無數的腹稿,為的便是趁機說服劉備,取得劉備的全力支援。
只要得到了劉備的支援,那麼一切方能名正言順,走上藉著亂世對大漢進行一次徹底改革的道路。
“主公,在述說如何廣開民智,基大膽問上一句,百姓們是否認為自己乃是漢人?”李基問道。
“這是自然。”劉備不假思索地答道。
“緣由何在?”李基再問。
“大漢的子民不是漢人,難不成還能是別的稱謂不成?”劉備反倒有些不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