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工作進展緩慢,但防疫工作乾的還是不錯。
沒有李牧什麼事,他會的那點兒東西,根本不是什麼秘密。
老祖宗防治瘟疫的經驗,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到了大虞朝已經相對完善。
在和幾位名醫交流後,李牧驚訝的發現這些人對瘟疫的研究,遠比他預想中深的多。
按照這些人的說法,瘟疫是“戾氣”導致的,而“戾氣”則是從特殊自然環境下產生。
因為瘟疫多發生於戰後和大災之年,這些人認為“戾氣”和屍體腐爛有關。
提出的防止措施,包括焚燒患者屍體,隔離病患者。
不光在營地中撒上了生石灰,接觸患者之後,還使用了高度數酒水進行了消毒。
日常食用、洗澡的水,在這些醫師的強烈要求下,也全部煮沸。
就連大家換洗的衣物,也被要求扔進水中高溫蒸煮。
一系列的操作下來,李牧都懷疑自己遇上了穿越者。
同多位名醫接觸後,發現他們對這些措施習以為常之後,李牧才確定這就是大虞朝的正常防疫水平。
瘟疫能不能防治住,最大的問題從來都不在技術上,而是具體執行上。
軍營這種強權機構,沒有那麼多人問為什麼,甭管是否被接受。
只需主帥一道命令,下面的人就會乖乖照做。
戰俘營的俘虜,更是沒有資格說不。
換成其他地區就不行了,地方政府的執行力,不可能有這麼高。
皇權不下縣的時代,下面的宗族不聽,很多時候衙門也無能為力。
折騰了一個月之後,最先發現瘟疫的泰州,也成了最早控制住疫情的地區。
反倒是後面陸續發現瘟疫的揚州、淮安、南通州等地,成為了瘟疫氾濫的重災區。
一時間兩淮地區提起瘟疫,人人聞風色變。
就在五城兵馬司逐步恢復秩序之時,一封公文打破了寧靜。
“侯爺,徐閣老怎麼會想著,邀請我們進入揚州城?”
看著手中的公文,李牧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
雖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但那當故事聽聽就行了,代入官場中多半死的屍骨無存。
徐閣老和舞陽侯之間的矛盾,李牧是親眼見證過的,兩人絕對不會輕易和解。
“有什麼好奇怪的,揚州城此時的情況,可不怎麼妙。
兩淮地區瘟疫氾濫,我們這些武夫,都把瘟疫遏制了下來。
作為當朝閣老,居然讓瘟疫在治下氾濫,這讓天下人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