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在西夏與梁乙逋的談判並不成功,但在綏德軍,蘇學會的發展卻是如火如荼。
隨著三千宋軍被打敗,領軍將領徐懷隨後投了蘇學會,這場戰震撼到綏德軍各大堡寨守軍。
與此同時,各堡寨之內的靜塞軍舊部發力,或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或是直接用刀槍講道理。
如此大勢之下,各大堡寨守將有的直接放棄堡寨,帶軍隊走了。
有故土難離的,則是加入靜塞軍,想要為家鄉對抗党項人貢獻一份力量。
隨著徐懷說服撫寧城歸降,蘇學會已經實際上控制了綏德軍。
而蘇學會之前做好的各種計劃也開始進入執行的階段了。
各種糧食物資紛紛湧進各個堡寨之中,在短時間內便穩定了局勢。
對於綏德軍堡寨裡的百姓來說,戰爭並不可怕,他們見過了太多的戰爭,因此對這戰爭反而並不甚畏懼,只要糧食充沛,他們便無所畏懼。
因此糧食一到,各個堡寨裡面的百姓頓時都安穩了下來。
蘇學會六房官員紛紛進駐各個堡寨之中,張貼安民告示。
並以糧食為酬勞,發動百姓整修堡寨,甚至修整堡寨裡面的道路,搞堡寨裡面的衛生。
這些雖然不是當下最為必要的事情,但卻是蘇允要求的。
蘇允認為,當下百姓沒有農活,也不能到處去走動,不能讓他們閒下來,閒下來就會生亂,不如多組織這種集體勞動。
如此一來既改善了生活環境,又讓百姓發洩了精力,又讓他們漸漸有團結一致的作用。
在此同時,蘇學會開始對堡寨進行更加切實有用的治理。
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對堡寨百姓進行人口統計,統計的同時,將個人所擅長的事情給記錄下來。
綏德軍只是一個軍事州,下轄區多為軍事據點而非傳統民政單位。
其中包括清澗城等三十三個城、寨、關、堡。
人口不多,根據蘇學會一番統計之後,加上一萬多計程車兵,也不過六萬多人,百姓只有五萬人左右。
所以,人力資源如此緊缺之下,所有的人都要人盡其用才行。
這就是蘇學會為什麼要進行人口統計的原因。
想要以綏德軍六萬多軍民對抗十餘萬西夏大軍,便要綏德軍每一個人都發揮出來最大的實力。
蘇學會進駐各個堡寨之後,進行人口統計之後,隨後組織修整堡寨防衛、道路、衛生,在這個過程之中,一套頗為嚴密的堡寨社群制度被建立了起來。
在蘇允這裡,皇權不僅要下縣,而且要下到每一個小的社群裡面去!
這裡面自然有當下現實的考量,畢竟現在地盤太小,人口太少,想要以小博大,便需要發揮每一個人的能量,更要求蘇學會進行精細化的管理。
而蘇允自然也有他展望未來的想法存在,後世中國能夠在短短數十年跨越巨大的差距重新矗立世界之巔。
其中原因之一便是能夠將所有人都組織起來,儘量發揮每一個人的能力,才創造出來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便是蘇允學習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