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這是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擁有三段式的結構,故事層層遞進,在高潮處戛然而止,只剩下意味深長。
小說的寫作年代已經非常久遠。
但相信現代人也無法很好地回應這個問題——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需要多少金錢?
多少房子?”
搖了搖頭,張麟在滿場欽佩的注視中,聲音磁性的說道:“托爾斯泰說,其實一個人最終也就是需要一個從頭到腳六英尺長的土地而已。
設想一下,如果他沒有因為捨不得一千盧布而倒下,成功地將圈到的土地歸為己有,他就會幸福嗎?
結論是:不會。
因為慾望已經矇蔽了他的心靈,他一定會想到更多更好的土地,最終被慾望迷失了眼睛和心靈。
所以,知止,知足才能夠長樂。”
頓了頓,張麟屁股往前挪了挪說道:“我們父母輩兒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了房子、小車就覺得幸福美滿了。
可是近幾年,我們看到別人有大房子,別墅,還有豪車,就羨慕不已。
加上大家都認為,這些東西,代表幸福……”
接下來的時間裡,張麟講了很多。
最後,他講述了一個例子。
去年中旬,浙省有一名90後小夥,厭倦城市的生活後,毅然決然回到老家,跑到一個大山裡面去居住,撘棚養豬餵雞,提前過上了“養老”的生活。
這位小夥的網名叫王子青蛙(羅強),是一名粉絲百萬,貨真價實的90後。
在住進山裡以前,他也曾到外面去打過工,學過汽修,進過工廠,開過計程車等等。
可是一圈展轉走下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他,還是發現家鄉才是他靈魂的歸宿。
因此他變賣所有打拼下的資產,帶著差不多三十萬回到了老家。
看著兩鬢斑白的父親,看著腿腳開始不利索的母親,小夥愈發堅定了回家的決心。
“記得當時,他給我發了一段很長很長的私信。
真的,看的我感觸很深,對親情有了不同的想法。”
回憶說著,張麟微笑道:“親情,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蘊含了深刻的文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