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冰冰對這件事記憶猶新。
因為對於她來說,見證這些,算是確認關係後第一次發現男友的另一面,有種恍然大悟的錯愕感,有種被碾壓糊一臉的既視感。
當時她大受震撼的提出反對意見,說悠悠眾口肯定有它的道理。
趙括以紙上談兵名留青史,並且一戰葬送趙國四十萬大軍。
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寇,給一個失敗者平反有什麼用?
張麟跟她講:其實人們往往關注最後的結果,卻忽視過程。
實際上,四十萬趙軍沒多少糧的情況下四十六天不譁變。
不僅沒譁變,戰鬥力還不減。
主將七次親自率兵死戰破圍,直到最後趙括陣前戰死後,趙軍才決定投降。
最後秦國徵召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前往長平,長平之戰中趙軍雖然四十萬全軍覆沒,但秦軍也不少。
在長平之戰後,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換句話說就是秦軍慘勝。
史記記載白起戰後言論。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秦軍超過六十萬參戰,國內空,也就是至少三十萬以上陣亡。
此戰過後,秦國花了幾十年才恢復力量去征戰,最終由始皇陛下一統六合。
因此在這個歷史事件中,惟一的不同就是,白起活著成為死神,趙括死了淪為紙上談兵的笑柄。
但究其根本,是趙國國力不足,根本無力承擔戰爭的消耗,才導致了長平之戰的失利。
趙國沒有打消耗戰的基礎,主動出擊才是唯一的選擇。
而若打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居然讓死神白起付出如此大的損失,那麼白起之前數次以少勝多的傳奇又算什麼?
長平之戰後,白起對趙括的評價是: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國大患。
除了紙上談兵的趙括,張麟還跟她舉了很多例子。
自古以來,只以成敗論英雄。
對於勝利的一方怎麼吹都不為過,而敗的一方再怎麼洗也只是個失敗者罷了。
比如項羽,霸王之勇,千古無雙,在有些人眼中終究也就是一介莽夫。
諸葛亮,三國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為三立大漢,也只是一個北伐未成的權臣。
岳飛,一代軍神,百戰百勝,卻逃不過被奸臣玩弄的政治白痴。
歷史上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他們最後都被歸為失敗者。
並不是他們不行,或許只是天不遂人願罷了!
可能就是因為這種特質,使得張麟在這個國度顯得如此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