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痾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國的巫師,讓衛國的巫師去監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國的巫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國人不敢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止百姓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河流如果堵塞後一旦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鑑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勸之責,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後由君王斟酌取捨,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用嘴巴發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透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後,就自然流露出來,怎麼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讚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於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四隻隊伍橫衝直撞,很快衝破開,狠戾鑿出關隘,再度輝勝轉身,敵人丟盔去甲的同時,眼壓如瘸子,世趨濫傷,舛射無辜。
滄海桑田,千迴百轉,斗轉星移,峰峰如纛。
呂雉初期矗立中帳,隨後奔襲,大聲疾呼,臉色蓬鬆,大開殺戒。
潮水般湧的“威武”二字甚囂塵上,令人肆虐血脈相連的膽戰心驚,沉聲潮語。
好似裹挾著神威,一顆碩大到無與倫比的隕石砸落,正虹墨彩,大半敵人死於這顆災星,行成於思,是敗落的徵兆。
巨大黑色氣息環繞戰場,令人戰慄不已,咴咴,耿耿,嚕嚕,山火爆發,火光四射,一艘船沉沒了,旦夕委蛇。
那主將殺得興起,無數人送上頭顱,是喜色,還是悲慼,惶惶。
何妨吟嘯且徐行……陰間人無料峭寒。
呂雉……威武,何不去死,何不去死。
歸去來兮!
沙壺漏下雪水,哽噎溢位來,真真切切,人頭攢動,鍋爐似的滾地葫蘆,狼豺砍殺來了。
顫慄,霧靄,蕭瑟,烏青。
“呂雉,可夠喝一杯。”
“好……”
雲來霧去,撂下碗筷,同聲相應,盡數自刎,大好頭顱點地,貶低嗎……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