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在英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接著又去奈特利專修軍醫課程。在那裡完成學業時恰逢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爆發,我被派往阿富汗擔任助理軍醫。戰端一起,對許多人來說是獲得榮譽和升遷的機會,然而在我卻只是不幸和災難……”
在《神探夏洛克》的開篇,陳平安仍然選擇以華生開始講起。但華生的個人經歷和背景卻做出了調整。
原著是華生1878年在英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可以想見那個時代何其久遠。
而原書中的第二次阿富汗戰爭恐怕和現在的定義也存在很大差異。因為目前普遍將“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定義為從2001年開始的反恐之戰。
所以陳平安也以此巧妙將時代背景移植到了較為接近的現代。
這樣一來故事就更容易和讀者接軌了。
也有益於後續的電影改編。
辛然抱著“不妨讀一讀”的態度開始了她的神探夏洛克之旅。當她注意到烏賊採用第一人稱時候,萬分驚訝。
“用第一人稱寫偵探推理?”她很自然認為文中的“我”就是所謂的神探夏洛克。
醫學博士,軍醫背景,戰場受傷……
多老套的開局啊。
因為受傷所以不能作為軍醫繼續留在前線了吧,所以就幹起了偵探的行當?
嗯,更加合理的猜想應該從法醫入手。
所以我們的主角就是一位法醫咯?透過法醫的身份接觸到兇殺案,然後從法醫的角度去偵探推理?
她記得王東野的代表作《驚悚面具》就是從法醫視角展開的。
在那之後出現了不少跟風之作。
現在烏賊還這麼寫?果然……她已經漸漸從有點興趣,變得無所謂了。
隨便你怎麼寫吧。
辛然雖然對甚為挑剔,但現在王東野的《不在場證明》沒有讓她十分滿足,於是也只能忍著性子往下看。
很快她就發現自己錯了。
華生於斯坦福相遇,她第一次從斯坦福口中得知“我”名叫華生。
夏洛克.華生嗎?
她正這麼想著斯坦福為她解開了謎底。
斯坦福:“那你現在準備怎麼辦?”
華生:“找個地方住。屋子要舒適,價錢要不貴。”
斯坦福:“你今天是第二個人跟我說起這話。”
華生:“哦,那第一個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