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下,能鎮定都不容易,宋熠氣定神閒的姿態就分外有些打眼。
巡考的差役幾次從宋熠號房前走過,都忍不住多看他幾回。
宋熠渾若不覺,手上拿著試卷,先從頭到尾看了遍題目,然後又串聯思索了一遍,這才鋪紙磨墨,開始答題。
經義的試卷分兩張,第一天只發第一張試卷。
試卷上的經義題共有五道,這個題量看似不大,其實要在一天時間裡完整答完也不容易。
蓋因經義就是要根據題目應試作文,闡述理解和認知。
簡單來說,經義考試既包含有經典釋義,也包含有讀後感,甚至是讀後論文的寫作在裡頭。
讀後感這種東西,你寫三五十個字是讀後感,寫三五百個字也是讀後感,甚至三五千字也可以是一篇讀後感,重點就看怎麼寫了。
第一道試題:“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原文出自《論語》,宋熠便先寫了原文出處,來歷和釋義。
心中也思索,試題往往反映出題人思想,今科的試題都是皇帝親自出的,那麼皇帝在第一題就提出“天下有道”,是個什麼意思呢?
簡單通俗的來解釋,這句話說的是:天下如果有道,那麼國家的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天下的治理如果符合大道,那麼庶人百姓就不會隨意議論國家朝政了。
當然,簡單的解釋可以是這樣,可是深入的解釋卻能有很多種。
這句話的出處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諸國征戰,周天子王權旁落,孔子在那樣的情況下說出這樣一句話,其核心思想應該在於“克己復禮”。
但如今的昌平皇帝出這樣的題,其意義必然又有延伸和變更。
背景不同,宋熠認為,皇帝更多的可能還是在考慮集權的問題。
縱觀華夏曆史,從古而今,政權更迭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個集權加深的程序?
昌平皇帝才剛將宗室們都遷出汴京,還美其名曰加俸榮養,回頭就出這樣一道題,帝王之心隱約可見。
當然,揣測上意這種事情,對任何一個有心走仕途的人而言,都應該要做,可是又不能做得太明顯,反而應該要不露痕跡才是。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這一次的會試出題人雖然是皇帝,但這樣多的試卷,閱卷的卻不可能是皇帝。宋熠寫文章,一則要明晰出題人的思想,同時也還應該要考慮到閱卷考官的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