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重生就要對自己狠一點> 第三百三十二章 思潮(保底更新4000/10000)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三十二章 思潮(保底更新4000/10000) (2 / 3)

“春芽於冬雪中破土迸發,迎著陽光和溫熱,衝出黑暗與寒冷,生命之頑強,行走於困境之消逝;夏花於春雨中**綻放,向著茁壯與繁茂,發出新生與絢爛,生命之壯美,行走於稚嫩之消逝;秋實於夏熱中成熟洗練,朝著過去和未來,道出告別和再會,生命之波瀾,行走於時光之消逝。然後,冬季的皚皚白雪落下,將這一切覆蓋住。來年再會。生命,本就行走在消逝之中……”

陳組長看得兩眼冒光,頓時拍案叫絕:“好!這才叫水平!”

他忙又把文章拿給還沒散開的其他副組長看。

這遣詞造句故意賣弄的調調,果然很是叫人喜歡。一群人只看第一段,這篇作文54分就有了。後面再一路掃下來,那個矯情的感覺,一脈相承到最後。雖然實際上屁都沒講,通篇的只有“生命”、“生命”和“生命”,但這並不妨礙在大家全都給面子的情況下,最終打了個60分的滿分。

陳組長更是急急忙忙坐下來,就開始寫評語:“該篇作文以大自然的視角為切入點,深刻反映出考生對生命的洞察力和領悟力。在消逝中看到生機,在行走中回望消逝。

文章寫作手法細膩,充分體現出考生不凡的文學造詣和文學靈性。文章著眼點小,而立意卻大。從宇宙中見生命,從生命中見人生。大中見小,小中見大,實屬佳作!”

寫完後讀了一遍,首先感覺很滿意。然後微微一頓,想起蔡純潔剛才好像也差不多是這麼評價另外那篇文章的,但是……管他的呢!

“陳老師,這邊還有一篇,也是滿分……”

高考結束第二天的這個晚上,閱卷中心的語文作文大組這邊彷彿格外的繁忙。

陳組長剛寫完這段評語,還沒回味過來,另外一篇滿分作文,又被遞了上來。

“我的父親在我們當地的一所知名大學裡從事哲學教學工作,因為從小耳濡目染,每每看到消逝、新生、死亡這樣的宏大命題,我總能聯絡起黑格爾的很多話來。

在我看來,消逝當然不是負面的詞彙,更談不上貶義。那不過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現象,正像我們每日行走在消逝中,只是不曾那麼深刻地體現到這個過程而已;而與此同時,伴隨著消逝所新生的事物,又填補了我們內心因消逝這個現象而產生的空缺。這個動態的過程,叫人甚至意識不到,世界的平衡,是由消逝與行走兩個動作共同構成的。

我們行走在消逝中,我們彷彿在行走,我們也可能只是在原地踏步。

或許我們覺得自己有所進步了,但那也或許只是假象。眼前的黑暗可以不是黑暗,眼前的光明或許也不是光明,那只是我們人為地為暗黑和光明下了定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盛開的花、凋謝的花、化作泥土的花,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東西。但只因為人們賦予了不同階段的意義,這似乎就成了生命值得可歌可泣的道理。

人生的意義本可以不那麼宏大。但太多的人,正被某些莫名的話語和力量過分地激勵著,將太多的時間,花在了此生也見不到的目標上。就像某句爛俗之語,我們從天堂到地獄,只不過是路過人間。只是過客,又何必執著?這麼說,或許對努力的人有點不尊重,但我們卻必須意識到,人生在世,本就是一個消逝的過程,而從來不是一個富集的過程。

尼采說自己是太陽,但最後他瘋了。

我的父親多年來一直問我,將來有什麼打算。但我覺得打算這個東西,未必就是必要的,而過程和體驗才是關鍵的。我更向往的生活,其實是在阿爾卑斯看雪、在塞納河畔划船,在乞力馬紮拉羅的山腰木屋裡泡一杯茶,翻一下午的書,又或者跟自己愛的人,去沙漠、去戈壁、去荒野,看一看人生喧囂之外的東西。

有人在生命消逝的過程中,不知為何而忙碌,有人字生命消失的過程中,不知為何而痛苦。

我說:朋友,你為何非要忙碌,非要痛苦?你原本也可以愛,也可以幸福。

永遠行走,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生活永遠行走在消逝之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