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穿越三國之黃巾天下> 第一卷 初入漢末顯才能;建立根基吾為皇 第8章 漢代兵制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初入漢末顯才能;建立根基吾為皇 第8章 漢代兵制 (1 / 2)

大傢伙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腦全都說了出來,張亮也聽明白了。

原來潁川郡 有17個縣,郡守在陽翟縣(今河南禹州)城裡。

除了陽翟縣外還有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潁陰、許縣、新汲、鄢陵、長社這十六個縣。

而漢代的兵制是以二與五的倍數來計算的。

最基礎的單位為伍,每五個人有一個伍長;

兩個伍為什,每十個人有一個什長;

五什為隊,每五十個人有一個隊率;

兩個隊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個屯長;

兩個屯為一個曲,每兩百人有一個軍侯;

兩個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個軍司馬。

通常每五個部為一個營,即為一獨立的作戰單位,通常統軍者乃將軍或是校尉。

整個漢王朝除了邊塞縣城分佈3000——5000不等的兵力外。內地郡縣的的郡國兵其實不多。

就拿潁川郡來說,整個潁川郡一共有一個營(2000人)的官兵。一個郡還不如邊塞一個縣兵力多。

郡守治所陽翟縣有兩個部(800人)的官兵,一部(400人)防守,一部(400人)機動,兩部輪番交替。剩下三個部(1200人)的官兵分佈在其他16個縣,根據縣城大小分別分佈一個屯(100人)或一個隊(50人)的官兵。

原來在東漢初年的時候,劉秀改革軍制,取消郡縣正 卒輪流上制度,兵員以招募為主。漢初,民17歲博籍(登記,成為具有兵役義務的待役人員,稱 為“正”。“正”20或23歲起役.輪流應徵,服現役兩年。 一 年在本郡 為材官或騎士、樓船了;一年赴京師當衛士,或到邊郡充戍卒(一說在 本郡為材官、騎士、樓船,是正卒;衛士、戊卒為同樣性質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後者系搖役。“正”不服役時,為預備役兵 員,遇有戰事,須隨時應徵,到60或56歲止。應役年限內的免役, 分為復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兩種。凡有一定軍功、資歷、 爵位者,飼養、捐獻軍馬或糧食、錢幣達到一定數量者,朝廷禮遇的 功臣子孫、學者、高齡者,男子身高不足規定尺寸(6.2尺以上者, 均可免役。

所以整個東漢時期,募兵成為主要集兵方式,徵兵制亦被廢止。募兵制 盛行的結果是,國家以錢徵集兵員,加重財政負擔;一批農民長期 離開土地,影響農業生產發展;應募者對將領的人身依附關係加 員,演變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勢力膨脹,為軍閥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等到了東漢末年,各種訓練制度廢弛,地 方兵、京師兵皆無訓練,戰鬥力明顯下降。武器裝備是戰爭的工具,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張亮心想:怪不得黃巾軍剛開始時勢如破竹,幾個月的時間拿下了大半個中原。原來不是黃巾軍太強悍了,而是縣城裡人官兵太少了。

可嘆自己剛開始,還覺得黃巾起義的失敗,是因為張角分兵取各州郡的決策呢。

看來張角的策略是沒問題的,那黃巾軍失敗的問題就只能是唐周告密了。正是因為唐周的告密,逼得張角還沒做好準備就提前起事了,使得各渠帥們沒及時將地盤連成一塊,被朝廷挨個拔除了。

想到這裡張亮說道:“縣城這麼少的兵力,要是有人造反,不是很容易嗎?”

眾人:“……”

你這孩子咋張口造反,閉口造反呢?

張三爺說道:“四十年前,泰山郡還真有過叛亂。那時我和你現在差不多大,所以記得清楚。

當時有一夥盜匪常年盤踞在泰山地區叛亂,而當時泰山郡只有一千人,根本平不了叛亂。

後來原荊州刺史李固得罪了大將軍梁冀,被大將軍梁冀調任泰山郡守,李太守到任後,全部將沒用的郡兵罷遣回去種田,只挑選留任有戰鬥力的百多人,用恩信招誘盜賊投降。不到一年,賊人都逃散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