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軍如潮水般撤離晉土,留下戰爭之後的滿目瘡痍。流離失所的百姓重回故土,在官兵的幫助下重建家園。
被打散的西北軍終於得以集結,當初的百萬雄師,如今只剩不到半數。
這還只是西北軍一處。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永遠不知道這些數字背後意味著多少血和淚。黃土埋忠骨,到頭來只剩下行軍冊上那個用硃筆劃掉的名字。
萬卷史書寫不盡戰爭的罪惡,留在這片土地上最深的印記不是城牆上的斑駁,而是每每想起這一段歷史,都會在人們心頭肆虐的刺痛。
季牧之回到西北軍大營,劉颯威帶領眾將士列於營前,宛如迎接得勝歸來的大英雄。
劉颯威心如明鏡,這次衛君下令撤軍,肯定是季牧之的傑作。
他不在乎季牧之去衛國做了什麼,只要他結束了這場戰亂,他就是晉國萬千軍民的恩人。
往大局說,兩國實力懸殊,再打下去對晉百害而無一利。往小了說,他身為晉國將領,不願再看到晉國百姓在戰亂中流離失所,更不想看到自己手下的弟兄再於戰爭中喪生。
儘管軍人的職責就是保家衛國,馬革裹屍在所不惜。可他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軍人。
他們在戰爭來臨的時候,為了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奮不顧身挺身而出,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堡壘,竭盡全力為老百姓撐起保護傘。
他們勇敢、強大,彷彿無所不能,可事實上他們也只是普通人,想家時會掉淚、被刀劍刺中會流血、施救不及時會喪命的普通人。他們只是多了對百姓的責任,以及對國家的忠誠。
軍人不怕傷痛不懼死亡,卻並不意味著他們就願意趨向傷痛和死亡。
如果可以選擇,誰不想好好活著?
是季牧之保住了餘下的這些人,劉颯威打心底裡佩服和感激。
寧姒走在季牧之旁邊,仍舊穿著男裝。她努力挺直腰板,背後還在隱隱作痛的傷口似乎在這一刻變成了發光的勳章。
酒菜是早就準備好的,將人迎進大帳即刻開席。寧姒草草吃了兩口,打了個招呼就下席,往伙房去了。
伙房也擺了酒菜,寧姒的到來讓大家倍感驚喜。
酒壯慫人膽,熱絡的聊了一會兒,突然有人問道:“小四,我聽說你和殿下是那種關係……”
旁邊人用力撞了他一下:“胡說八道什麼?”
其他人跟著打圓場:“就是。別理他,他這人一喝酒就犯糊塗,小四別跟他一般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