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既然說到了貪吏猾胥,朕就給諸卿佈置一道作業,朝廷如何做,當能最大程度的防止這些貪吏猾胥趴大明身上吸血?”
隨著格物學的普及,課後佈置作業已經是常態。就是沒想到,今天在金鑾殿上,皇帝竟然也給朝臣佈置作業了。
一時之間,不少官員聞之心中一顫。
崇禎皇帝掃視底下的臣子,才不管他們心中怎麼想的,接著說道:“其一,大明朝底層辦事的吏胥,多是父傳子,子傳孫,雖然有利於辦事經驗的傳承,可其心為惡,則為惡手段必然也能傳承;”
頓了頓,他又接著說道:“其二,新任官員該如何做,才有經驗對付這些貪吏猾胥,不被他們左右,明察秋毫,治理好地方?”
說到這裡,崇禎皇帝提高了嗓門,斷然喝道:“三日之內,諸卿都得有奏章,闡述對策!”
然後,就如文武百官之願,大朝議結束!
退朝的官員,三三兩兩,和熟悉的官員結伴離開,每一夥官員,都在低聲討論,皇帝佈置的這個作業。
很多官員並不笨,已經嗅到了皇帝的用意,又該是一番大刀闊斧的革新了!
事實上,皇帝的這個用意,已經有過苗頭。如今藉著這個機會,正式提了出來而已。
當這些官員回到各衙門之後,訊息傳開,京師各衙門裡面辦公的,一樣有吏胥的,一時之間,人心惶惶者有之,期待盼望者亦有之。
傳到民間之後,京師的政治氣氛濃厚,對於朝政的討論,已經是習慣了的。大街小巷,同樣對此展開了討論,吏胥成為京師最為熱門的話題了。
“大明從開國以來,就是這麼做的了,這個吏胥問題,還能怎麼改?”
“對啊,換成其他人的話,估計都不知道怎麼做事吧?到時候處理事情一團糟,怎麼辦?”
“呵呵,沒見到軍戶不也是從開國以來就是世襲麼?可軍戶革新之後如何?大明如今的戰力都已經天下無敵了!”
“可不是,我們大明朝如今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廣闊,聽說臨近的南洋那邊,包括安南等地的叛亂都已經平定地差不多,又要封藩王過去了,以前可有這樣的事情?”
“沒錯,吏胥的事情,就要如同軍戶一樣革新才好!”
“我贊同,就如同格物學一樣,把各種吏胥所要處理的事情章程總結出來,隨後新人學之,不就都知道事情怎麼辦了麼?”
“其實,朝廷已經有這樣在做了,大明皇家官學院,可不就是做這樣的事情。再來一個吏學院,不就解決了!”
“沒錯,如果吏胥也給俸祿的話,完全可以透過科考,擇優錄取!”
“……”
誰也不笨,民間的討論中,很快就根據朝廷已有的事例中得到啟示,給出了崇禎皇帝想要的革新方式。
當然了,這其中,也免不了崇禎皇帝派出的廠衛引導。要不然,如果呈送上去的奏章,都不合他的意,事情就脫離他的掌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