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獅城毗鄰的柔佛王國以及起附屬的吉打蘇丹王朝,最先選擇了嚮明軍投降這條路。
雖然在討論的時候,也有人提出,說他們已經有火器了,比以前強大不少,覺得可以和明軍打一架。
然而,更多的人卻認為,就連荷蘭人都聞風而逃,就只是那邊買自荷蘭人的火槍,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可以和明軍交手了?
這種論點一出,就毫無疑問地結束了討論,選擇了投降。
揆一估計是沒想到,他們荷蘭人在南洋費盡心思挑撥,試圖讓大明海軍陷在南洋,最終卻被他們自己聞風而逃的事實給破壞了!
南洋土著是沒見識,但是不代表他們傻!
你們荷蘭人自己都聞風而逃,並且逃得時候還要討好明軍,害怕明軍去追趕,那南洋土著這邊,又憑什麼和明軍打?
對於這些投降的國家,王室以及高階文官武將全都遷往大明境內,名義上就是讓他們去長見識,享受榮華富貴,實際上自然是讓他們不得再掌權,斷開原有的聯絡。然後對這些土著國家進行整頓。
比如重新編輯戶口,分配土地,新到的大明官員直接進行治理,宗教也要按照國內一樣納入朝廷管轄,小孩都到公立學堂學漢語等等。
當然了,也還真有腦子不清醒的,就是亞奇蘇丹國了。
他們自認為比周邊的國家更厲害,畢竟是奧斯曼帝國在南洋的代理人,就心理上來說,就彷彿身後有一個大國可以依靠,就拒絕了投降。
於是,大明南洋海軍這邊沒二話,正好缺一隻雞來殺,當即分兵攻入了亞奇蘇丹國。
哪怕亞奇蘇丹國的各分裂勢力暫時放棄了內鬥,團結了起來,卻正好給了明軍聚而殲之的機會。
明軍用摧古拉朽地攻勢告訴南洋諸多土著,不是有了火器,戰鬥力就會強的。面對大明的進攻,也不是人多就能解決問題的!
訓練有素的明軍,用遠高於南洋土著火器的射程,特別是那些沒有見過的新式火器,比如沒良心炮,手榴彈,炸得一蜂窩進攻的土著鬼哭狼嚎,而後哭爹喊娘之後,亞奇蘇丹國的軍隊便崩潰了。
這一點,哪怕是隨軍作戰的葡萄牙人都不意外。
想當年,他們可是隻有一艘戰艦,而且因為沒有風而沒法發揮機動優勢的情況下,都能打敗亞奇蘇丹國兩百多艘船的進攻,贏得海戰。如今的亞奇蘇丹國比那個時候更為不堪,明軍又比葡萄牙他們更強大,這個戰爭的結果是最正常不過了!
對於這種戰敗的南洋土著國,那就不會客氣了。所有的俘虜便被押解往周國,在定王就藩澳大利亞的時候交付過去。亞奇蘇丹國內,那些王室和高階文官武將,也都殺上一批,人頭滾滾的那種。
只有剩下那些最窮困的當地人,才被納入同化的行列,讓他們過上比以前更好的日子。
另外一支明軍,攻打巴達維亞的那支,過程和獅城這邊差不多。
為數不過的荷蘭人聞風而逃,大明海軍幾乎是順風順水地接受了巴達維亞。當地的土著,有投降的,也有不肯投降的,最終都在大明海軍的鐵拳之下,教他們怎麼做人。
當然了,因為要解決南洋這邊的事情,大明海軍都沒有派出戰船去追趕荷蘭人。
但是,這不代表荷蘭人就沒有“驚喜”!
就說揆一領著艦隊,逃難式地離開了南洋,往西航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