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崇禎皇帝手下已經不止宋應星這一個格物學的干將了。
大概來說,宋應星是他手下格物學方面的總負責人,實踐強於理論的第一人。
接下來是三強,分別是物理學方面的第一人,方以智;化學方面的兩個人,為朱媺娖和夏完淳。
他們這三個人,理論基礎都很紮實,甚至可以說,就理論基礎來說,他們該是大明第一梯隊的,比宋應星都要強。
這時候,宋應星還在天津造船廠牽頭打造真正的鐵甲戰艦,並不在京師。
因此,崇禎皇帝招來的,就是方以智、朱媺娖和夏完淳三人了。
事實上,要求最低的內燃機構造,以及流水線製造法,劉偉超都有發過來。可是,大明的格物學推廣才五年不到,底子太薄。
你要說手工打造,那沒問題,就是花多少時間的問題,最終肯定能打造出來的。但是,你讓這會兒的大明,用流水線批次生產內燃機,那隻能是那句有名的話:臣妾做不到啊!
事實上,就連蒸汽機也不是流水線批次生產的,而是大部分部件,是批次生產出來,但是有一小部分部件還是要靠手工繼續打磨,然後再手工組裝。
也是如此,蒸汽機的造價一直沒法降到親民的價格,主要用途是蒸汽火車以及蒸汽輪船這兩大塊上面。
如今崇禎皇帝交代下去的內燃機,也和蒸汽機差不多,大部分部件,還是要靠手工打造,就成本來說,比蒸汽機要高不少。
但是,內燃機之所以還是沒有推行,關鍵還是燃料的問題。
劉偉超給崇禎皇帝提供了三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用煤氣來試;
第二種是沼氣;
第三種,自然是分離石油了。
這其中,大明京師附近,沒有石油;大明的石油,一個在遼東,那還在建虜手中,所以不考慮。另外一個,在甘肅酒泉,離大明京師很遙遠。
光是石油這個原材料的獲取,就不容易,因此,第三種方案對目前的大明來說,並不現實。
第二種沼氣,產出有限,就大明目前的情況而言,也不實際。
反而是第一種,也就是煤氣,卻是沒問題的。
華夏從宋開始,就有大規模煉焦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煤氣產生,但是,古代人對於這個煤氣的瞭解還很少。
明朝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劉偉超這個外掛的加持下,不管是玻璃和鋼鐵的冶煉,都有很大的發展,技術水平進一步成熟。很自然的,煉焦的水平也跟著得到提高。
要是之前的話,因為煤氣有毒,所以煉焦時候產生的煤氣,會便通入煉焦的燃燒室去迴圈加熱。可如今有煤氣的需求,改造一下卻是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