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他有點急了,並不領旨,連忙奏道:“陛下,末將一直深受皇恩,願領本部人馬駐守邊關前線,抵禦兇殘的建虜。”
言外之意,就是我自己願意討最苦的差事,面對最窮兇極惡的敵人。
他這個話,從表面上來說,似乎是忠心耿耿的表現。
然而,崇禎皇帝聽了,心中不由得閃過一絲厭惡,豈會不知道他內心真正打得是什麼算盤。於是,便冷聲說道:“朕已封忠貞侯為山海關總兵,總領山海關一線兵事。你部騎兵,最適合追剿流賊,此事,朕意已決!”
吳三桂一聽,不由得傻眼。
他又不笨,一聽崇禎皇帝的這話,立刻就明白,原來崇禎皇帝早就有安排,趁著這次出征的機會,趁著這次大捷的威望,把他給調出來就不放回去了。
怎麼辦?
吳三桂才不想去打流賊,但是,此時此刻,他發現他又無法可想!
心急之下,抬頭看著崇禎皇帝,忽然感覺到了崇禎皇帝盯著他的那冷冷目光,頓時心中又是一涼,他立刻回過神來,如果自己還不領旨的話,恐怕結果就更難預料了。
大勝之威下,吳三桂有點扛不住崇禎皇帝的威勢,最終不得不領旨謝恩!
歸根到底,是因為如今的崇禎皇帝,已經不用再只依靠關寧軍了。白杆軍、勇衛營、京營,皆是強軍,薊州之戰就已經證明了的。
隱隱約約的,吳三桂感覺到,一個時代,他最喜歡的那個時代,要過去了。
封賞沒有如預期一般,今後的日子更是不會好過,這讓吳三桂一直有點懵懵的,什麼時候封賞結束都不知道。
金鑾殿上的封賞結束,但是凱旋之師的封賞卻沒有結束。
如果是以前的話,對於普通軍卒的封賞,那絕對是拖拖拉拉,折半再折半之類,因為朝廷沒錢。
但是這一次,兵部尚書孫傳庭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分別代表內外廷,奉旨前往軍隊大營封賞。
這時候,已經是午後時分了。參與閱兵獻俘儀式的將士們,也已經歸營。
他們正在和身邊的將士分享著這一次入城時候的感受。那是口沫橫飛,噴得天昏地暗,讓聽到的那些將士一個個羨慕地一直後悔自己為什麼不多立點軍功,錯過了機會。
他們都知道,他們的大帥等人在紫禁城授封,一個個也猜著會有什麼封賞。
正在議論著呢,孫傳庭和王承恩就來了。
聽到集結的命令,很多人都很詫異,沒想到速度這麼快,便一個個興高采烈地去集結了。
人數太多,就按照勇衛營、京營、薊州、馬蘭峪關、關寧軍這樣的順序進行封賞。
在封賞之前,自然是先公佈了紫禁城立的封賞情況,聽得眾多明軍將士們一個個暗自咂舌,又多了兩個伯爵了啊!
隨後,在萬眾期待之下,按照戰功名冊開始封賞。
大明軍中有個規定,軍功可以選擇賞銀或者升官。當年的滿桂,就是從一個小兵積功升到總兵的,這中間,有賞銀可發的時候,也多有兌換賞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