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街轉小巷,因著小巷,便以老式民居為主,越能感受到傳統民俗的味道。
尤其是一些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年俗,比如,津源此地有在春節時分家家戶戶懸掛魚旗的傳統。
津源地區在春節時所掛的魚旗與日本那種男孩兒所懸掛的鯉魚旗在外形區別挺大,日本的鯉魚旗看起來就像是個描繪著鯉魚圖案的口袋一樣,風吹過來的時候,整個身體都會鼓漲起來,在旗竿頂處還配有風車一樣的東西。
津源地區的魚旗在外形上則更接近於旗,就是描畫有魚圖案的布條,且首尾相連,形態顏se也更加的誇張,且魚旗上所繪的魚的品種也各異,並且多是海魚。
懸掛的時候,一般都是懸掛在屋簷之下,城市裡的人沒有屋簷,只能與時俱進的將旗子或掛在大門旁或掛在窗側。
魚旗的懸掛數量沒有規定,不過都無論是每串旗子中魚的數量還是懸掛旗子的數量一般都取雙數。反正你是樂意掛幾串掛幾串,樂意掛多長掛多長。
喻意倒也簡單,海邊人家求的不過就是年年有魚的漁業豐收。
傳說中是早早年間,有一戶窮苦的老漁民,兒子,兒媳都在海難中去世了,老漁夫年老體弱,不能跟人一起出海打漁,在能划著小船在近海捕些小魚小蝦艱難度日,勉強餬口。過年的時候,別人家都歡歡樂樂,有魚有肉。到了他們家,只能吃糠咽菜。老倆口觸景傷情,背地裡抹淚。
小孫女人很聰明,又心靈手巧,為了寬慰老倆口用家裡剩下的碎布頭拼成了一串串魚旗掛在屋簷下,風一吹就像真正打漁歸來收穫了一串串海魚一樣,並勸慰爺爺奶奶說,等我長大了,練好的本事,就把這一串串的魚旗變成真正的魚掛在屋簷下,讓你們老倆口過上舒舒服服,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這也就是“望梅止渴”,求個心裡安慰,老倆口安慰不安慰不知道,安然想,大概是小孫女為了哄老頭老太太高興,老頭老太太也未必不是強顏歡笑。
有人看到了便笑話這一家子,家裡沒有魚,掛著假魚裝闊,真是個窮命。
說來也怪,不知是這一家人艱苦但親愛的日子入了哪位神仙的眼,轉過年來,老頭再次出海捕魚的時候,次次海載而歸,大獲豐收。
不僅周圍的鄰居大感古怪,就是老頭自己都覺得驚異,明明他以前也在近海周圍捕魚,常常是空手而歸,沒有半點收拾。現在卻是正好相反,有時就是不撒網,那魚像是受什麼東西吸引一樣,自己往船上蹦。
漸漸的,有漁民便想撿現成的便宜,跟在老頭的船後,看他往裡下網,他們也跟著往哪裡下網。可奇怪的是,老頭下網,網網魚兒肥壯,他們跟著下網,卻網網連貝殼撈不上來一隻,怎麼撒下去,怎麼收上來。
轉眼又是一年春節,老頭一家人透過這一年來的奇遇和幸運,私下裡覺是不是小孫女頭一年掛的那種彩se的魚形小旗有了某種神奇的作用,不管怎樣,沒有人是不喜歡走運的,於是,他們再度在屋簷下掛起了一串串彩se的魚形旗,祈望來年的豐收。
有細心人也私下裡覺得這老頭一家頭一年冷不丁的掛起的那一串五顏六se的彩魚旗,這一年來的好運道只怕真是與這彩魚旗有那麼點關係,便也有樣學樣的都做起了彩魚旗,懸掛起來。
人都有從眾心理,再說這種小道訊息往往是流傳最快的,而且,這一年來,老頭一家次次滿網而歸的奇事也在鄉鄰里傳得幾乎是人盡皆知,這會兒也自然是一傳十,十傳百,都掛起了彩魚旗。
也是從那以後,一年一年又一年,津源當地人開始有了過春節時懸掛彩魚旗的傳統。
安然他們一路走一路看家家屋簷門前懸掛的彩魚旗的時候,一邊聽安大導遊講著這個聽起來似乎不那麼靠譜的傳說。
〖衍.墨.軒.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