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此界少林,孟奇也是心情複雜。
一方面,他也是出自大晉少林寺,雖是世界不同,但所謂和尚不親佛祖親,一筆寫不出兩個佛字。終歸還是有著幾分香火情。
另一方面,他也是真看不慣玄慈這廝的做派。對此間少林,有些怒其不爭的感覺。
沙門有教無國的歪風邪氣,積弊已久。
歷來就是將教派利益,放在第一位。凌駕於國家民族,眾生利益之上。這點,歷來也飽受有識之士詬病。
這也是玄慈為了所謂的少林清譽,而罔顧葉二孃殘害眾生,以及喬家父子冤曲的根本原因。
再一方面,既然主神明確釋出了揭穿玄慈真面目的任務,並在玄慈提前自殺的前提下,還要專門追加一個特別任務,把玄慈拎出來鞭屍。
這也隱約表明了主神的態度,說明主神也是有著私人喜好的,並非無慾無情的機械智慧。
眼下他與江止微等人,都根著主神混飯吃。莫說他本來就看不慣玄慈的做派,就算是認同。也不會為了八竿子打不著的一點香火情,而犯著觸怒主神的風險,為少林遮掩。
是故從小孟接受天龍任務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此刻的玄慈,在天下英雄面前,金身碎裂,聲譽掃地的命運。
因思及武林中人,都是刀口舔血的營生。道德標準,異於常人。
對於武林中人來說,在江湖上摸爬打滾,誰人手上沒幾條冤魂?那個沒逛過窯子?
玄慈誤信他人,狙殺蕭遠山一家,以及私通葉二孃這兩樁黑點,拿戒律來說,固算犯戒,但在群豪眼中,怕是也算不得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
故而小孟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借主神的威能,給玄慈安上罔顧大義,為遼夏兩國戰犯祈福的罪名。
想那大宋和遼夏之間,相互征伐多年,雙方軍民,早已是仇深似海。
在場群豪,亦不例外。
玄慈此罪一出,果是群情激憤,為之譁然。
眾人對著玄慈的罪魂,以及少林諸僧,怒目而視。若非顧忌仙佛在場,早已口吐芬芳,問候群僧的十八代祖宗了。
所謂眾怒難犯,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少林諸僧,縱是禪心堅定,武功精深,此刻面對群雄殺人一樣的目光,亦是心中揣惴不已。
小孟環顧四周,揮手往下一壓。
「大家稍安勿躁,玄慈罔顧大義,祭拜遼夏戰犯一事,稍後本尊自會秉公處置,不會徇私。眼下還是先將喬峰身世的公案,述說清楚。」
「尊者的人品,我等自然是信得過的……」
仙佛發話了,群豪不敢忤逆,各自按捺怒火,靜觀後續。
孟奇環顧眾人,喝道:「譚公譚婆,趙錢孫,單正等人何在?」
譚公譚婆,趙錢孫等,當年參與雁門關一戰的相關人員,應聲站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