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紅燒獅子頭是淮揚菜系中的一道傳統菜餚。
而四喜丸子,雖說也是傳統名菜之一,但它屬於魯菜菜系。
它倆無論是名稱,還是地域,甚至說做法都不相同。
四喜丸子其實很簡單,就是由四個色、香、味俱佳的肉丸以及其他輔料組成。這四個大丸子也寓義著人生福、祿、壽、喜四大喜事,以取其吉祥之意。
而紅燒獅子頭則是由六成肥肉和四成瘦肉,再加上蔥、姜、雞蛋等配料,加一起斬成肉泥,做成拳頭大小的肉丸。講究的是肥而不膩,至於擺盤的數量,那就很隨意了。
這兩樣菜式,王滿囤其實都很喜歡,但是前些日子他們家已經吃過了這個紅燒獅子頭了,況且四喜丸子寓意這麼好。
阮湘先是將肥肉相間的五花肉餡剁碎,再分別把筍子、海參都切成丁,然後在準備一些蝦仁。
把這些餡料一同放在盆裡,再分別加入醬油、麵醬、料酒、鹽、味精、蛋清、芝麻香油……
再順時針方向用力且均勻的攪拌,直到攪拌不動,然後將肉餡不斷地揉搓,等成拳頭大小的丸子後,放在一旁備用。
她家人多,所以她做了兩份。
等丸子成型以後,她又拿出一個碗,分別將雞蛋清、鹽還有澱粉放在裡面,調成糊狀待用。
炸丸子,自然不能心急,需慢慢來,鍋內加油燒至五成熱時,再將蘸滿面糊的丸子放進去,一定要小火慢炸,炸至八成熟時再用漏勺撈出。
這時候的丸子們都變成了金黃色的大肉球。
丁媽媽此時也準備好砂鍋等器具。
用劈成兩半的大蔥白墊底,再在裡面上加清湯、醬油以及薑片,等中火上燒沸後,小心的用勺子撇去上面那層油膩的浮沫,再移至小火上慢燉。
等啥鍋內的湯還剩一半時,把那些墊底的調料都取出不要了,再把丸子一個個的撈至湯盤內。
燉丸子的原湯可不能倒了,把它重新倒入洗刷乾淨的鍋內,用大火燒沸後,再用澱粉勾芡,最後加入紹興老酒,淋上少許的花椒油和芝麻香油澆在丸子上,這道菜便是做完了。
等阮湘這邊弄完這個,那邊丁媽媽也將撕好的茄子塊拿了過來,阮湘用手碰了碰,茄子的水分剛好,她就往裡面撒上適量的澱粉,然後再用筷子翻拌均勻。
等這些茄子全部都裹上澱粉後,就放入熱鍋冷油裡開始炸,待茄子表皮變硬後,再撈出來瀝乾油分備用。
隨後,她在另一個鍋內,等油燒熱後,先是放入一些肉沫,翻炒兩下之後,再放入豆瓣醬炒香,然後將木耳、紅蘿蔔還有青椒扔進去,用力翻炒。
然後把之前由醬油、鹽、澱粉、糖、醋等調製的醬汁倒入鍋裡,最後放入炸好的茄子,等醬汁收汁,便可出鍋。
如此一道香氣撲鼻的紅燒茄子便做好了,這道菜,柳氏比較偏愛一些。
昨晚這裡道菜,阮湘又做了道紅燒排骨,手撕包菜、京醬肉絲、清炒小白菜,最後還燒了一鍋豆腐湯。
丁媽媽看著這些菜式,趁著阮湘不注意,是看了又看,聞了又聞,不得不說,她是真的佩服阮湘。
聽說人家就是憑著一本菜譜,把菜做成這個樣子,看看這些菜式的色彩,還有阮湘對火候把握準確程度,人家這天賦,那是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