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西路併入荊湖南路,建治於長之沙;
廣南東路併入江南西路,建治於隆興;
福之建路併入江南東路,建治於番陽;
淮南西路併入淮南東路,建治於揚州。”
“另,朝廷還可責令長之沙兼領鄂州等處,隆興兼領蘄州、黃州,番陽兼領江東,揚州兼領兩淮,使他們轄區範圍更廣、力量更強,如此一來,足以抵抗元軍。”
“之後,各地再約定日期,一齊奮起,使元軍四散,疲於奔命,再伺機而動,便能擊退元軍!”
文天祥這手筆不可謂不大,在戰爭已經打響時還敢諫言來這麼一場變動,無疑是大刀闊斧。
但他有這樣的魄力,其他人哪裡有,朝廷眾多臣子一致認為,文天祥的議論過於粗略不周密,根本不可能實行,所以並沒有採納。
牢獄裡面,文天祥望著這幕,心中如有山壓,說道:“值此國難之際,不兵行險招,如何救國……”
“奈何無人會我意。”
“先祖,晚輩有一問。”江逸直接了當地說,“朝廷令各路勤王尚且無多少人理會,若真按照您所說的執行,那些人當真會齊心抗敵?”
江逸認為,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沒人勤王,說明朝廷的政令事實上已經沒多少人願意真心鳥你了,臨時大刀闊斧地合併各路,那原來那些地方臣子該如何調配,到底聽誰的?
若是手底下都有兵權的,在你政令已經行不通的情況下,還想讓我一個帶兵的將軍聽另一個同級將軍的,誰能甘心?
如果從上調派的話,就是兩個將軍得聽你一個外來的,那不得聯合搞你?
在這個時期,武將心裡是怎麼想的,沒有人知道。
江逸也拿不準,有些武將,沒準已經變質,早就沒有保家衛國的信念。
有些武將雖然不勤王,但只是對朝廷不滿,心底對百姓還有使命和責任感,這部分人,等敵人打過來了,可能也會奮勇殺敵。
可如果,到時有能力說上話的,是前者那些武將怎麼辦?
就算合併,大宋的江山,又有誰守?
再加上這樣牽一髮動全身的變動,不是強君能臣的話很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