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記載,清代文學家劉蓉在年輕的時候,經常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裡讀書。每逢讀書必定專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會仰頭思考,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子裡走來走去。”
“這個屋子裡面有一處坑窪,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個一尺的方形,後面越來越大,每次經過這裡的時候,劉蓉總是會被絆一下。”
“為此,他前期總是覺得很彆扭,但是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再走那裡就同走平地一樣安穩。”
“後來,劉蓉的父親發現這屋地面的窪坑,就笑著對劉蓉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還能治理國家麼?”
江逸說著,淡飲一口美酒。
這蘇合香酒喝進肚子裡的感受著實不一樣,江逸感覺,自己就好像曾經看過的玄幻裡的主角一樣,正在吃著某種極品藥材,每每入腹,都像是有股清泉席捲五內。
可惜,他要是飛昇的話就嗝屁了。
“這就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的出處,這個故事實在和陳蕃的太像了,因此後世很容易搞混,便改編成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後來,劉蓉父親讓僕童將窪坑填平,在父親走後,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裡踱起步來,走到原來的窪坑處時,突然感到地面凸起了一塊,他還以為是自己的錯覺,低頭一看,才發現地面是正常平整的。”
“可就是這正常平整的地面,卻讓他感到十分別扭,不得不重新適應走了好幾天,才漸漸地開始習慣。”
“劉蓉因此感慨道:“習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意思就是,一個人學習時,初始階段的習慣非常重要,君子求學,貴在慎重地對待開始階段的習慣養成。”
范仲淹聞言趕緊說:“不止是學習!”
“為人做事亦是如此,若一個人嚐到了做某些壞事的甜頭,他極易走上邪路,如我大宋便有許多貪官汙吏和軟弱之臣,他們享受慣了太平和安逸,因此寧願賠款割地也不願意和敵人一戰。”
“因此,無論後世要做什麼,都應當銘記,一定要重視自己的開頭!”
“一步錯,則步步錯,則萬劫不復,滿盤皆輸!”
江逸點頭道:“請先祖放心,後世晚輩必當謹記,定會開一個好頭。”
萬事開頭難,但頭要是開好了,卻可以事半功倍。
“先祖,陳蕃的故事和劉蓉的故事就像是水與火,雖然都是自然不可少之物,但二者卻是截然不同的。”
“面對陳蕃的雜亂無章和回答,陳蕃父親的朋友看到的是他的不凡,面對劉蓉的一坑不修,劉蓉父親看到的是他小事都處理不好,更何況是大事。”
“後世在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抉擇,晚輩相信先祖也遇到過,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權衡這些呢?”
“我們到底是該把小事做好,再做大事,還是因為把一些小事忽略掉,直接幹大事?”
這個問題一直在後世存在,有認為前者是對的,也有認為後者是對的,大家各有各的道理。
江逸希望范仲淹先祖能給後世一個答案,本意並非是要讓觀眾覺得,啊,你們都得聽范仲淹的,跟范仲淹思想不一樣那就是錯誤的。
一旦讓觀眾這樣看待典藏華夏,那就說明典藏華夏是失敗的,春秋時期,百家齊放,為何後世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