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提一提的是,六郎楊延昭指的並非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
只是,在和多數影視劇中,將他安排成了老六。
之所以被稱為楊六郎,是因為,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
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在戰朔州城時,楊延昭被流矢穿臂,卻越戰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在楊業死後子承父業鎮守邊境,在各地抵禦遼軍侵擾,讓遼人佔不得絲毫便宜。
因此,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
楊六郎。
&náo】牛陣,就是由楊六郎所創。
當時遼兵屢犯邊境,楊六郎奉旨抵禦,為了儲存實力,巧妙地消滅來犯之敵,楊六郎秘密派人收買了一萬多頭犛牛。
然後,又令人在稻草人的腹部裝進飼料,讓它們穿上遼人士兵的服裝。
之後,再給犛牛的牛角上綁上刀,誘惑犛牛用角上的刀去挑開草人的腹部去吃飼料。
這樣日復一日地訓練了一百多天,所有的犛牛見到穿著北兵服裝的人就會用角猛挑,一萬多牛衝殺起來勢如破竹,浩浩蕩蕩。
楊六郎見訓練成熟,便下令將牛餓三天三夜,再派人去遼營挑戰,待遼兵追來之後,又把一萬頭牛全都放出來,讓犛牛衝入敵陣,見人就挑,遼兵死傷無數,宋軍大獲全勝。
從此,這個地方得名為——犛牛陣,後來又因為村中多居張姓,在二十世紀時改為“萬牛張”。
可惜,這樣一位名將的建議同樣沒有得到宋真宗的採納。
在宋真宗眼裡心裡,都把遼人看得太強太強了,以至於一個明明擁有名臣良相的皇朝,硬生生完成了逆風潰敗的局面。
總而言之,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對大宋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
在這次盟約中,一方面,宋真宗捨棄了可以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一方面,作為軍事上已經佔優勢的國家,大宋還得輸金納絹祈求遼國不要再南侵。
螢幕前的觀眾們已經恨得不能再恨,實在是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皇帝能夠怕敵人怕到這個地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要打贏了,就知道遼國快頂不住了,就知道很快就可以收回故土了,可一個皇帝,居然視若無睹。
澶淵之盟,直接導致了遼國從今以後,對大宋的不斷索取,讓大宋用金錢來換取和平,也讓大宋的文武百官不再居安思危。
“哈哈哈,好啊,這次朝廷只花了點錢,就讓遼人不再打我們了,這可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