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了,我終於理解崇禎皇帝為什麼說文臣各個可殺了!!!”
“這問題很大一部分不就是出在文臣身上嗎?但凡有一個堅定的能臣,崇禎皇帝的局面肯定會好很多!”
“也未必好吧,樓上你難道忘了,崇禎皇帝對臣子的信任度是很低的嗎?”
有反對的人說道:“你再去回憶回憶,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換了多少大臣?”
“他在位17年,撤換了17位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19個內閣首輔,兵部尚書換了14位。還殺了7位!”
“臥槽,差點把這個給忘了,從這點來看,我要是臣子我也做不來啊。”
“對啊,尚書是何等重要的職位,再怎麼做也難免出問題,也總需要一定的經驗吧,但問題就是,這樣頻繁的裁撤,只會導致各個位置上的官員都缺乏經驗!”
“這樣的班底怎麼可能治理好千瘡百孔的大明?”
“可以說,文臣雖然負了大明,但崇禎也是負了文臣的,在這樣的皇帝面前,哪個臣子不得戰戰兢兢,不斷地揣摩聖意?”
“所以,文臣們才會一看皇帝有和的心,就會跟著動搖,就會見風使舵,歸根結底,根源還是在崇禎本人的性格上!”
“唉,也不能追溯到本人性格,他會這樣也是因為大明的總體環境導致!”
“嗯……這麼說也是有可能的,那總而言之就是,大明的總體環境極度影響崇禎的性格,崇禎皇帝的性格又極度影響了大臣,追根溯源,還得是爛攤子的問題!”
“要真這麼說的話,那真還是得怪萬曆!”
螢幕前,一個帶眼鏡的小哥一手拿著薯條,單手敲鍵盤,噼裡啪啦道:
“要不是萬曆因為一己之私,忽視甚至可以壓制對大明儲君的培養,之後無論是朱常洛還是朱由校,都會受到極好的教育!”
“不說別的,他們單就在文化和能力上就會有質的飛躍,最起碼也能有更好的治國能力,畢竟祖宗之學尚在,怎麼也能悟出點東西!”
“沒錯,單就這一件事,萬曆就活該被抨擊,活該承擔亡國之罪!”
經過這一番激烈的討論,大家最終,把亡國之罪的根源,追溯到了萬曆身上。
看來朱由檢,真是末代的悲劇產物。
雷,早就埋下了,但凡少一點,他都能有底氣和敵人放手一戰,最起碼在盧象升對敵的征戰上,他就能給予堅定的支援。
可惜,大明末代的根基,就像是一根獨木橋。
前面是狼,後面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