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踱步在辛棄疾邊上,辛棄疾仔細聽著他的話,神情看不出什麼變化。
“依晚輩拙見,宋孝宗不重用您的因素可能有兩個。”
“一是他只看到了您的才華,還沒有看到您的忠心,五十騎闖萬營的戰績固然輝煌至極,但在此之前,先祖還沒有其他能入得了孝宗之眼的軍事成績。”
“就斬義端這件事上來說,可以看出先祖對地勢的熟悉,以及個人的勇武過關,作為北方義軍代表來南方談判,可以看出您一定的邦交能力。”
“但在軍事上,宋孝宗到底是心懷北伐大志的皇帝,區區一個義端和尚,在他眼中微不足道。”
“可此事僅過一年不到,您就創造了常人壓根難以想象的戰績,雖說是一鳴驚人,但站在朝廷的角度而言,他無法確定您是否與金人串通一氣,是不是想透過生擒張安國和九議等諫言來獲得朝廷的信任,從而獲得軍政大權,將南宋帶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江逸說話的語氣都十分平緩,可就是這平緩的語氣,引發了觀眾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是啊,我們作為後人,當然知道辛棄疾一生忠國愛民。
但在當時,一個義軍的掌書記突然就發揮出這麼大的能耐,能從有數萬兵力的金人重鎮裡生擒張安國,誰敢信?
更何況辛棄疾的爺爺還在金朝做官多年,雖然心懷宋室,但當時誰也不知道。
對南宋朝廷來說,他的爺爺也可以算是敵將,又過去這麼多年,誰知道他到底是哪邊的?
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誰敢一開始就排除他和金人串通這個可能?
江逸話音落下,辛棄疾這會的神色明顯變了,緊盯著江逸道:“說,繼續說下去!”
“因此,宋孝宗雖然從九議和生擒張安國一事上看到了您的才華,但對您的戒心依然存在。”
“畢竟,哪怕您只是在宋軍中當一個小兵,也可能告訴敵人重要的軍事行動,所以,在宋高宗任命您為江陰籤判這件事上,不久後繼位的孝宗也沒有馬上做出改變。”
“只是在之後,他讓您擔任一些地方上的要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剷除盜匪等地方事宜。”
“晚輩認為,宋孝宗一是想磨鍊您的心性,二是要考驗您的忠心,三是看您是否真有那般了不起的軍事才華,以此來看是否和金人串通。”
客觀來說,這樣的考驗似乎是必要的,但對辛先祖來說,著實是太難了。
誰能想到,突然間立下大功,反而阻礙了自己的志向發展呢?
可若是不把張安國抓回來,孤身回到南宋,朝廷任用他的機率還能有多大?
畢竟事情都已經談好了,就等你義軍履行諾言了,結果你告訴我你們首領沒了,義軍散了,就趙構那性格估計連籤判都不想給。
在後者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一個‘歸正人’,那辛棄疾先祖豈不永無出頭之日?
所以說,歷史往往容易因為一個小人物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張安國算是個什麼垃圾,和那些叛將加在一起,也只有被五花大綁的份。
但就是他這麼一叛,直接導致辛棄疾開始了這一生,都左右為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