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我這一生都擺脫不了歸正人的身份,否則,我的詞中,又豈會沒有他……”
辛棄疾朝著杭城的方向,遙遙一拜。
“先祖也是為了北伐大計,朝廷雖然為嶽爺平反,但也只是為了安撫主戰派,若您以歸正人的身份作詞讚美嶽爺,必會更受朝廷猜忌。”
“先祖的實力在還未南歸時就已得到展現,若再褒揚嶽爺,朝廷會怕大宋您也成為像他這樣的人。”
江逸嘆氣道,在辛棄疾可是被稱作是將軍中寫詞寫得最好的人,是詞人中最能打仗的猛人,經常會有人拿嶽爺和他作比較。
就詞方面,嶽爺流傳下來的也有十幾首,跟辛棄疾沒法比,但在功績方面,辛棄疾的也沒法和嶽爺比。
但江逸覺得,這兩種沒什麼好比較的,這兩人都是史書都承認的文武全才,但要說換個位置更好,還真沒法論斷。
把辛棄疾放在嶽爺的處境中,他未必不能創造比肩嶽爺的功績。
把嶽爺放在辛棄疾的處境中,他也未必不能寫出比肩辛棄疾的詞。
“可我只字不提,他們也還是不信任我啊。”
辛棄疾嘆氣道:“我多想像務觀一樣隨性,可我看似如此果斷,實則一直如履薄冰。”
“若非為了百姓,必須得積蓄抗金力量,我也不會想盡辦法發展飛虎軍,更不會去藏金牌。”
“不管是藏,還是不得不接,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家國百姓。”江逸寬慰道,“先祖無需自責,嶽爺必不會把此事放在心上,也必會視您為知己摯友。”
“唉,那個時代的嶽爺就相當於是被封殺了,敢提的還真沒幾個!”
觀眾們不由感慨道:“所以辛棄疾先祖不是不喜歡嶽爺,只是提不得啊,我說他怎麼從沒提過嶽爺!”
“再就是朝廷也真是太小氣了,明明是地方需要,明明有錢,可情願賠給金人一筆又一筆,就是不願意讓辛棄疾先祖多擴充個一千人!”
“對敵人大方,對自己人小氣,誰知道他們打得什麼算盤呢!”
越來越多的觀眾憤憤不平。
辛棄疾說道:“在這樣的朝廷裡,一旦想為百姓做更多事,就不得不冒險。”
“建立飛虎軍光是地方就花了四十二萬貫!”
“我藏完金牌之後,命令工匠們抓緊趕工打造行營,爭取在朝廷發現之前木已成舟,為此不得不自作主張,一邊發動囚犯“以石贖罪”,一邊透過將稅酒法改為榷酒法的手段來籌集軍費。”